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幼师对幼儿的“心灵伤害”

(2009-03-17 18:53:09)
标签:

幼儿

幼教

亲子

教育

大雄

andy大雄

陈智雄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专家

育儿

分类: Andy大雄-亲子教育与童话世界

关注幼儿园老师对幼儿的“心灵伤害”

心理咨询专家陈智雄心博客

 

题外话:有很多幼师是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的,只是报纸本次主题希望我谈一谈“幼师对幼儿的心灵伤害、情绪伤害”,大家别错以为所有老师都是不好的,我接触过一些幼师,我觉得她们挺好的。 

 


  汕头心理咨询网主任心理咨询师陈智雄(凤凰网心理专栏作者):
  幼儿的教育与成长环境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品质。我认为,幼儿园老师有时充当了“第三父母”的作用。对一些幼儿来说,幼师是对他们影响力最大的第3个大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成年后的行为特征,我们仔细了解,可以发现部分与他幼儿园时的老师相似。

 

  在我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发现有一些幼儿教育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1、溺爱“可爱的”,忽视“不可爱的”。有的幼儿园老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关注可爱的孩子,因此可能宠坏部分孩子,也会让被忽视的孩子产生很深远的自卑感。尽量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爱,是每一个幼儿园老师需要注意的,因为这个细节可能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2、给孩子“贴标签”。如果长期地对一个幼儿贴不适当的标签,可能对幼儿的心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例如幼儿“说谎”,并不表示他未来就一定总会说谎,但有的老师这时就给他们贴上“说谎的孩子”这样的标签,孩子可能因此而产生自卑,或者破罐破摔心理,真的被老师“塑造”成爱说谎的人。而“偷东西”的孩子,也被老师贴标签为将来肯定会做“贼”,这些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幼儿“说谎”或“偷”东西一方面可能跟认知发展水平有关,因思维判断与物权归属等认知方面出错,并不是真的想说谎或偷东西,可能另有目的,比如说“偷”的本意可能只是想“借”,或者有时玩得兴起,拿来抓去间错以为该东西是自己的。这方面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就可纠正。
  有一个问题常被忽视,就是幼儿爱说谎还可能是因为教育过于严厉。限制过多、惩罚过重等都可能导致幼儿爱说谎,我觉得这反而是幼儿聪明地适应生活的一种方式。这方面需要反思的其实是我们老师和家长了。


  3、对幼儿反抗期知识的不足。人大约三四岁的时候,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对父母以及对老师的反抗行为,可以说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需要灵活的引导。经过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强,而那些未“表现”反抗期的,在成人以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所以我们不能说某幼儿老不听话就是坏孩子,可能他正处于反抗期,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增加个别教育来促进幼儿特长和团体意识的发展。而个别幼儿园老师太喜欢听话的,过于反感不太听话的,也容易培养出自主性和主动性较差的孩子。

 
  4、个别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情绪问题宣泄到幼儿身上。这导致对部分幼儿施加不适当的体罚,有的幼儿根本没犯错,完全是因为老师自身的情绪问题,这样会造成幼儿对成人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在我的咨询实例中,有一些青少年及成年人出现“社会退缩”的心理问题,经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其在学校或幼儿园时曾遭受到老师的“情绪伤害”,留下很深刻的心理阴影。所以老师自身的心理素质需要引起幼儿园的重视。

 
  5、家长与老师缺乏沟通。老师对幼儿的情绪和成长状态不太了解,也可能出现管教失误。

 
  我觉得幼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选择幼师职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所以我建议,一是家长们要选择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平时要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二是幼儿园老师需要学习一定的幼儿心理知识,在教学中要保持对幼儿负责任的态度;三是家长也要尊重幼师,让幼师的社会地位得到重视,才能保持比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和家长、社会一起,共同培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心理咨询专家陈智雄心博客

 

————————————————————————————————

相关新闻:[城事关注]别让“情绪伤害”冷了孩子的心  


  5岁的小东(化名)是市区一所幼儿园中班学生,由于做操时“捣乱”,被老师捏疼了胳膊,回家便向妈妈哭诉。第二天,小东的妈妈张女士去学校找老师理论。老师当面道了歉,但从此对小东不理不睬。近日,记者跟着家长打来的热线倾诉进行采访发现,出语讽刺学生或故意冷落疏远学生之类的老师“情绪伤害”并不少见,虽然有些行为只是偶然发生,但给孩子内心却烙下了伤痕。

 

    淘气小孩被迫转学

    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小东生性好玩,也很淘气,确实让老师操了不少心。自从她去幼儿园“告状”后,小东每次从学校回来都很不开心,在张女士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小东才跟妈妈说了缘由。原来现在在学校,老师根本无视他的存在。他上学向老师问好,老师正眼也不瞧他一眼;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也不理会他,这让他觉得上幼儿园“很害怕”。看着孩子“小大人”一样的沉默,张女士觉得很揪心,无奈之下给孩子转了园。

    市民陈女士的女儿则从来不让家长到幼儿园“告状”。陈女士说,有一次她看到女儿在学校划伤了额头,就说要去问问老师怎么回事。没想到女儿立刻哇哇哭起来。经过了解才得知,原来老师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严格的交代,不许回家说幼儿园的事,不然就要被戴上“坏孩子”的帽子,老师就不跟他们“玩”了。

 

    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我市心理咨询师陈智雄指出,对于很多幼儿来说,幼师是对他们影响力最大的第三个大人,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品质。在他的咨询实例中,有一些青少年及成年人出现“社会退缩”的心理问题,经过深入了解才发现,他们在学校或幼儿园时曾遭遇到老师的“情绪伤害”,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陈智雄告诉记者,老师一个歧视的眼光、一句偏见的话语,都有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例如幼儿“说谎”,并不表示他未来就一定总会说谎,但有的老师这时就给他们贴上“说谎的孩子”这样的标签,孩子可能因此而产生自卑,或者破罐子破摔心理。而“偷东西”的孩子,也被老师贴标签为将来肯定会做“贼”,这些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消除老师的“情绪伤害”

    目前,法律法规在对待老师的“情绪伤害”上没有明文规定。陈智雄认为,要消除幼儿园的“情绪伤害”,首先是幼师需要学习一定的幼儿心理知识,在教学中要保持对幼儿负责任的态度。其次,家长也要尊重幼师,让幼师的社会地位得到重视,才能保持比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和家长、社会一起,共同培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陈智雄告诉记者,家长要经常主动找孩子谈心,让孩子觉得家长是朋友,是倾诉的对象。切不可将孩子心情不好、闷闷不乐当成小事情,要及时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如果有的家长真的认为幼儿园存在“情绪伤害”的情况,而且跟老师沟通都不奏效,或对老师的答复不满意,建议最好转园,换一个新的环境,这或许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在记者读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常这样对我们说,并呵护着我们成长。然而当记者就幼儿园“情绪伤害”这个话题进行采访后,心情十分沉重。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对老师的看法尤其重视,多一句表扬,就多一份信心;孩子又是天真活泼的,甚至顽皮的,这都是天性。如果老师多投入一点心思,在幼儿园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长大后,他们一定会记住老师那灿烂的微笑和温情的说话。记者陈瑶报道(特区晚报2009-3-14)

 

【传递真善美!~大雄:)】 

*仅允许非商业性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Andy大雄的心灵博客http://blog.sina.com.cn/daxiong 


*Andy大雄[原名:陈智雄,出生地:广东汕头,中国知名实践派心理咨询专家。凤凰卫视凤凰网心灵驿站专栏作者,新浪网情感名人、热门文化博客,电台《我的心理时间》主持人、电台《心理课堂》特邀心理咨询师,汕头心理咨询网主任心理咨询师,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成员,汕头市青联委员,汕头市中外企业家协会理事,中国爱心世纪教育网特聘心灵咨询专家,e京公务员之家心理咨询顾问,企业管理咨询顾问有限公司心理咨询讲师,私人心理医生、心理顾问,潮汕地区第一位专业国家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督导。首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科院/人民大会堂)特邀嘉宾、首届中国(温州)爱心世纪全国心灵咨询师联盟演讲专家。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中国心理咨询师,多次成为中国网民最热门搜索心理咨询专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