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师对幼儿的“心灵伤害”
(2009-03-17 18:53:09)
标签:
幼儿幼教亲子教育大雄andy大雄陈智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专家育儿 |
分类: Andy大雄-亲子教育与童话世界 |
关注幼儿园老师对幼儿的“心灵伤害”
(题外话:有很多幼师是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的,只是报纸本次主题希望我谈一谈“幼师对幼儿的心灵伤害、情绪伤害”,大家别错以为所有老师都是不好的,我接触过一些幼师,我觉得她们挺好的。)
汕头心理咨询网主任心理咨询师陈智雄(凤凰网心理专栏作者):
幼儿的教育与成长环境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品质。我认为,幼儿园老师有时充当了“第三父母”的作用。对一些幼儿来说,幼师是对他们影响力最大的第3个大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成年后的行为特征,我们仔细了解,可以发现部分与他幼儿园时的老师相似。
在我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发现有一些幼儿教育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1、溺爱“可爱的”,忽视“不可爱的”。有的幼儿园老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关注可爱的孩子,因此可能宠坏部分孩子,也会让被忽视的孩子产生很深远的自卑感。尽量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爱,是每一个幼儿园老师需要注意的,因为这个细节可能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2、给孩子“贴标签”。如果长期地对一个幼儿贴不适当的标签,可能对幼儿的心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例如幼儿“说谎”,并不表示他未来就一定总会说谎,但有的老师这时就给他们贴上“说谎的孩子”这样的标签,孩子可能因此而产生自卑,或者破罐破摔心理,真的被老师“塑造”成爱说谎的人。而“偷东西”的孩子,也被老师贴标签为将来肯定会做“贼”,这些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幼儿“说谎”或“偷”东西一方面可能跟认知发展水平有关,因思维判断与物权归属等认知方面出错,并不是真的想说谎或偷东西,可能另有目的,比如说“偷”的本意可能只是想“借”,或者有时玩得兴起,拿来抓去间错以为该东西是自己的。这方面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就可纠正。
有一个问题常被忽视,就是幼儿爱说谎还可能是因为教育过于严厉。限制过多、惩罚过重等都可能导致幼儿爱说谎,我觉得这反而是幼儿聪明地适应生活的一种方式。这方面需要反思的其实是我们老师和家长了。
3、对幼儿反抗期知识的不足。人大约三四岁的时候,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对父母以及对老师的反抗行为,可以说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需要灵活的引导。经过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强,而那些未“表现”反抗期的,在成人以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所以我们不能说某幼儿老不听话就是坏孩子,可能他正处于反抗期,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增加个别教育来促进幼儿特长和团体意识的发展。而个别幼儿园老师太喜欢听话的,过于反感不太听话的,也容易培养出自主性和主动性较差的孩子。
4、个别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情绪问题宣泄到幼儿身上。这导致对部分幼儿施加不适当的体罚,有的幼儿根本没犯错,完全是因为老师自身的情绪问题,这样会造成幼儿对成人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在我的咨询实例中,有一些青少年及成年人出现“社会退缩”的心理问题,经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其在学校或幼儿园时曾遭受到老师的“情绪伤害”,留下很深刻的心理阴影。所以老师自身的心理素质需要引起幼儿园的重视。
5、家长与老师缺乏沟通。老师对幼儿的情绪和成长状态不太了解,也可能出现管教失误。
我觉得幼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选择幼师职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所以我建议,一是家长们要选择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平时要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二是幼儿园老师需要学习一定的幼儿心理知识,在教学中要保持对幼儿负责任的态度;三是家长也要尊重幼师,让幼师的社会地位得到重视,才能保持比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和家长、社会一起,共同培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心理咨询专家陈智雄心博客)
————————————————————————————————
相关新闻:[城事关注]别让“情绪伤害”冷了孩子的心
5岁的小东(化名)是市区一所幼儿园中班学生,由于做操时“捣乱”,被老师捏疼了胳膊,回家便向妈妈哭诉。第二天,小东的妈妈张女士去学校找老师理论。老师当面道了歉,但从此对小东不理不睬。近日,记者跟着家长打来的热线倾诉进行采访发现,出语讽刺学生或故意冷落疏远学生之类的老师“情绪伤害”并不少见,虽然有些行为只是偶然发生,但给孩子内心却烙下了伤痕。
*仅允许非商业性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Andy大雄的心灵博客http://blog.sina.com.cn/dax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