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关于美术的大众教育多是写大字报,画黑板报。美术表现的形式抛开他的政治内容,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多的就是水粉宣传画、漫画和版画。报纸上每天都有套红的主席版画头像和黑白的版画插图。为什么版画流行?我猜测是与鲁迅有关,文革时期的老画家们都被革了命,只有鲁迅提倡的版画符合斗争的需要。于是珂勒惠支的版画形式成了我们小时候学习美术临摹的对象,至今我家的书架上还有尘封已久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凯绥·珂勒惠支是个德国女人。14岁时始学习绘画,1889年和在贫民区服务的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1898年开始在柏林女子艺术学院任教,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她的作品主要是表现苦难和挣扎。1931年鲁迅第一次将她介绍到中国,此后珂勒惠支在中国的影响,远远超出在她自己的国家。
2 每次去观澜,都能看到路标--观澜版画原创基地,但都没有去参观。春节期间有空闲,我们走访大水田村。没有想到还有这样一处宁静的村落,都是百年前的岭南旧式农村建筑。有炮楼有池塘有房舍有菜地。当然这里能成为中国的版画原创基地,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版画家、美术理论家、教育家陈烟桥先生正是大水田村人,也是名人故里了。据说: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发生时,陈烟桥时任重庆《新华日报》美术科科长,周恩来那句著名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便是由陈烟桥和同事连夜木刻而成印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的。
3
陈玉平老哥1947年生人,黑龙江宁安人氏。他的版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炎黄艺术馆、广东美术馆、四川神州版画博物馆、欧洲木版基金会、俄罗斯美协等多处收藏。在中国的版画界也算是个有分量的画家。他在版画村有自己的工作室,我们去版画村时,他正在小屋里独酌老酒,桌上有两碗菜,一碗是西红柿炒鸡蛋,一碗是水煮鱼。老陈见我进屋,举杯相让。我也不客气,一杯下肚,半瓶晃荡。只是真不好意思再动筷子了,就这点小菜,不够我们吃的。我们说:下次再喝,我带瓶好酒。
4
观澜版画原创基地距离深圳市区约30公里。走梅观高速,见到观澜高尔夫球场后有指引路牌。家有孩子的,可带孩子去看看:美术教育,从娃娃抓起。


▲
去大水田村版画基地时,路过一个无人村,留守人员说:都搬迁了,这里有新的规划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所谓窑鸡是鸡的一种做法,把鸡放在一个烧热的小泥坑里“窑”熟,做法是先把洗干净的鸡肚子里塞进红葱头,外皮擦上用生抽、五香粉、沙姜粉等调出来的酱料,然后用锡纸包裹起来,塞进烧得通红的泥窖里面,焖上个半小时后从里面取出,弄干净泥土,将锡纸撕开即可食。




▲
要说明的是:我拍摄时,避开了人群。想让画面显得安静些。








▲ 当然这些很文雅的巷名是现在起的,春夏秋冬。。。







▲ 老陈见我进屋,举杯相让。我也不客气,一杯下肚,半瓶晃荡。

▲ 老陈的版画母版




▲ 鱼:年年有余,家家富裕。过去穷,不是天天能吃不上鱼。
于是老百姓将鱼画在窗上,刻在墙上。



▲ 老村民都搬了,政府将这里改造成了版画基地














▲ 老式防盗门




▲
家有孩子的,可带孩子去看看:美术教育,从娃娃抓起。
莫失莫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