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是印度城镇最普遍的影像,你可以是说市容很杂乱,缺少规划布局,一切都显得是顺其自然搭建。有些像是70年代的中国。
1
从菩提伽耶到巴特那的车程走了大约走7、8的小时。一路上要穿过不少的小城镇。要忍受堵车。印度的堵车不是因为车多,而是因为无序。不论是牲畜还是行人都可以在公路上来往,加之大多数的公路是两车道,稍微有些交通事故就只能等。因此100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4个小时。急是没有用的。
2 既然如此,欣赏路途的风情是消除路途寂寞最好的方法。俺坐在大巴车的前排,一直看着窗外这些凌乱又和谐的景象,难道一路都是这样的场景吗?统计学中有个抽样调查,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并从数量上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估计推断。俺也统计统计,于是每隔一段时间便按下快门,完全不考虑构图,只是对着车窗盲拍下当时的景象。回头慢慢看这些图片还是挺有意思的,俺看到了一副长卷,一副当代印度的“清明上河图”。这是真切的印度老百姓的生活,这里有印度人的自由、随意、舒展、祥和、懒散、保守、平和的成份在里面。其实俺们也无需为这里的脏乱差而沾沾自喜,俺们城市的形象工程有多少是以强拆民宅为代价?这些高楼大厦是不是奢侈虚荣多了点?而人情却味少了点?
3
同行的小Z问俺:怎么我做在车上拍的PP都是虚的,你拍的怎么能清楚呢?其实要拍清楚很简单,快门的速度快一点而已。一是光圈大一点;二是ISO感光度调高一点;三是要追拍,这很重要。因为车往前移动,物体自然回向后跑。所以,当你按下快门时,只需一个轻微的小小的动作---镜头一定要跟随对焦的物体。
4 巴特那是印度的宗教圣地,位于比哈尔邦东部恒河南岸。城市已有2500年的历史,曾为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首府,佛经里记载为“华氏成”。下一篇,俺会谈到它。


▲ 印度人吃青菜的多,吃肉少


▲ 为什么包裹放在路边?









▲ 牛车上公路,你急他不急






▲ 懒洋洋的木匠

▲ 到处可撒尿,处处是厕所




▲ 伸个懒腰




▲ 这样的环境,在70年代的中国应该很常见

▲ 可口可乐,无处不在

▲ 扎堆的闲人

▲ 男人挥手,女孩陌生

▲ 这样的房子很多







▲ 小屋里的小贩

▲ 人类都喜欢的动作

▲ 印度的人多表现为到处都是抱小孩的妇女。用不了几年印度人口要超过中国。

▲ 很多情况的堵车,是因为有人在公路上跳舞。车上拉的发动机,架起大喇叭。

▲ 穷开心才是真的开心

▲
前面又堵车了,据说是什么宗教节目上路表演。俺很奇怪他们怎么老是上公路表演呢? 天黑了俺们还没有赶到巴特那。。。。。
Spirits Of India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