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寺. 夏与冬. 平遥】


标签:
平遥影象记录双林寺旅游杂谈 |
分类: 【我行我摄】记录 |
COPY:
双林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6公里处,古称中都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彩塑以及古代建筑都是稀世珍宝,其中尤以彩塑艺术闻名于世。寺建于何时,至今尚难确考。据寺内现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所记:“中都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仅就此推算距今也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宋代,取佛经“双林入灭”之说,中都寺改名双林寺。北宋时依据佛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说,更为今名。双林寺全寺面积7400平方米,10座殿堂分三进院落,筑于3米高的土基上,四周土堡围墙,整体建筑拔高突出,雄伟壮观。彩塑是双林寺的特色。“双林古寺观彩塑,全是人间真实相。”全寺有佛、菩萨、罗汉、金刚、天王和供养人像共2000余尊,内容丰富,栩栩如生,形式多变,光彩夺目,极具艺术魁力。双林寺各殿,从主要人物到陪衬人物,内容很多,一般都把主要人物放于中心位置,作高作大,示其威严,陪衬人物多用对称式处理,且多为立像。同样的圆雕手法,但对比鲜明,再加之高耸的背光装饰和环境衬托,更显得肃穆而神秘。天王殿和罗汉殿主、陪人物全为圆雕,形体大小区别不大,布局对称,所不同的是天王殿的四大天王和八大菩萨沿墙高坐,互不关联,完全不要背景,大片空白的墙面使得十几尊天神突出醒目,整个气氛庄严端详,观者不得不抬头仰视,确有一种虚幻天庭的感觉。组雕这一形式,在释迦殿、千佛殿和菩萨殿被广泛采用,共有1500多个佛教人物,在有限的范围内展现了复杂的故事情节。匠师们利用当地的红粘上做材料,把壁画变为壁塑形式,充分利用所有的墙壁以至部分梁架,运用长卷的构图形式,分五层到六层,组合起伏,安排故事情节,以山石、祥云、流水、建筑、动物和花木有节奏地划分和连贯内容,很好地发挥了组雕这一形式的特殊效果。而这一切又显得那么地自然和谐。双林寺彩塑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今年夏天的双林寺正门与前年冬天的双林寺正门对比看,围墙边多了一排杨柳树
去双林寺的路途, 夏与冬,同一个地方的。 年复一年,玉米地,一棵树。
室内现在禁止摄影。这是前年冬天拍的。
见过很多地方寺院粗糙的塑像,惟独喜欢这里精致而栩栩如生的泥塑面容,行云流水搬的线条。要知道这可是有数百年近千年历史的泥塑作品,而非石雕。所谓石雕可以永存,而我们古人的石雕却远赶不上古埃及人石雕所带来的震撼。俺看这泥菩萨却有得一比,绝对雷到其他国家类似的文物。俺极佩服古人的泥塑手艺。
有不少已经损坏的泥塑
同一个角度,显然屋沿重新做的装修
一岁一枯荣。今年的这棵树好象长大了点。
出了双林寺,又见这三鹿奶粉的广告,一条狗左顾右盼。
云水禅心 古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