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巡”二字也许是九十年代初,我们的新闻报道里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因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随后很多的商品也冠以“南巡”字样。那一年去上海,有朋友建议去南浔看看,说是开放的程度不比深圳差,还有地下的红灯区,是上海的后花园。俺就纳闷这么快就有了“南巡”的地名,上海的朋友说此“南浔”非彼“南巡”。这个南浔有700多年的历史,那时候的皇帝还没有南巡到这里的呢?查看地理才知道南浔这个地名,俺对江南水乡的了解实在浅薄,居然没有听说过赫赫有名的南浔古镇。去了,只看到就几间洗发屋,怎么就称为红灯区呢?俺讥笑陪同的朋友:靠,你们呆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男人称这几间洗发屋为红灯区也太夸张了吧?朋友忙解释:江湖上就是这么传说滴。那时候的南浔虽然名声不好,有些委屈了古镇清白的品质,但南浔名声的传播的确是因为冠以“红灯区”的诱惑。这一晃就是十多年过去了,去年再次来到南浔,发现南浔的变化巨大,市场昌盛繁荣,街头时尚和谐。丫头们似乎比妈妈们当年更漂亮,小子们比老爸们当年更俊气。嗲声一片。老辈们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依然是平和朴素。以前有名的红灯发廊区不存在了,娱乐工作者隐藏到表面看不见的更高尚的地方。经济发展了,可喜的是那片水乡老屋依然保存的很好,只是外地人要想去看这南浔古镇上老百姓的居所需要门票百元,也真够狠的。
COPY:明代万历至清代中叶的南浔得以成为江浙雄镇,几乎完全依赖蚕丝业和缫丝业,“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一个多世纪前,凭借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南浔在清代末年已经成为巨贾云集的全国蚕丝贸易中心。“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这是南浔坊间以财富多寡来称呼镇上的江南四巨富、八位大富以及众多的财主。在清代时南浔人根据当地人家财富的多少,以动物的体形大小形容为“4象8牛72黄金狗”,财富在1000万以上为象,100万以上为牛,30万以上为狗。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南浔历史文化悠久,从宋至清共出41名进士。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嘉业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是清代的秀才刘承干在1920年到1924年修建的。藏书最多时曾达到60万卷。现在是浙江省图书馆古籍书库。园子里莲池、假山、凉亭处处流露出江南园林的小巧与别致。其主体建筑是一座西式回廊式的藏书楼。











嘉业藏书楼


窗、栏都是用字组成



刘镛庄园小莲庄









免费按摩




看多了江南水乡,都是差不多的景


一群老人



老辈们依然是平和朴素


双桥



多年不见的煤炉







正月十五是元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