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过世博园,一阵非常熟悉的久违的轻盈的舞曲飘过,俺不由地止步。寻声望去,在一个开阔的广场上有数百市民在露天起舞,都是老曲,都是中老年人。俺没有想到深圳还有这样大型的露天舞会,小规模的到是见过。问路过的大嫂,这里天天有舞会?大嫂笑笑问俺:“是外地人吗?”俺说:“家住福田,少来这里?”大嫂说:“都是附近的居民,每天晚上来这里跳跳舞,打打拳,锻炼锻炼”
俺拿出照相机,就在远处拍下这露天舞会,要这样的大场面。这场面,带来俺的回忆。。。。跳交谊舞是20多年前的事了,记得最早年学跳舞是文革刚结束,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刚传入大陆,三五同学自己瞎跳,后来有了单位组织舞会,有一些老家伙开始有系统地传授解放前的交谊舞--那些电影里糟蹋国军领导腐朽生活方式跳的舞,什么三步,四步,逐步地国标、拉丁风情、探戈,舞会的配乐也由几把破二胡发展到卡带录音机,由录音机发展成有架子鼓的小乐队。那时候的娱乐单调,到处寻找露天舞会成了最大的乐趣。到了舞场,俺们没有固定的舞伴,常常是几个哥们自己玩自己,偶然也会邀请舞会上不相识的小丫头为伴,但是模样好的确不多,漂亮的MM都被他人霸占着。自从八十年代中期年国内引进了一部美国电影《霹雳舞》后来,舞会的内容变了,一改往日的传统交谊舞形式,无须成双成对,有时舞场里就是群魔乱舞,音乐的节奏越来越快,跳舞的人也可以越来越疯狂。这种街头的舞蹈放到交谊舞会上怎么看都有点不伦不类。 渐渐地,俺对舞会失去了兴趣,因为俺还是喜欢在酒桌上纵览时局,挥斥方酋,瞎扯淡无须技术含量呗。八十年代末,来深圳后,发现歌舞厅变成了夜总会,完全使用了资本主义的名称。再后来,夜总会成了卡啦OK房,里面有了三陪小姐,陪着陪着就变了味,小费行情不断看涨。去夜总会失去了自己娱乐的功能,变成了社交场所。渐渐地也没有了兴趣,这一晃有十年没有参加歌舞活动了。据说,现在的夜总会不但K歌还K粉K女K仔,远不是俺们以前歌舞厅的概念。苒苒光阴,过隙而去。当俺再一次看到这露天舞会,听到这传统的民乐,“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不免唏嘘一番,奶奶的贼好。。。。。








说明:ISO400。使用70-200变焦镜头推拉,
表现动感。在弱光下使用长镜头去抓拍户外的现场影象,不能打灯影响人物,速度非常慢,人物在动态中是无法拍清楚的。因此,这样的记录片无须刻意表现清晰,有个大概形态即可。









说明:想到彩云追月,场景中要加个月亮。月亮是当晚的月亮,看上去没有这么大。先使用500的镜头拍月亮,再使用70-200的镜头拍人物后叠加。

月下,你打你的太极拳,我说我的悄悄话。很河蟹。





相关露天: 【露天电影.城市.深圳】
彩云追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