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距离青岛有200来公里。以前去过,印象中景色麻麻地。实话说如果这里是仙境,那神仙们住的地方真不咋地。俺一直琢磨着八仙没有去过南方的其他海域,没有去过普陀山。秦始皇也是偷懒走近路,被随驾的方士骗了去看所谓的仙岛。要知道二千年前交通工具也就是靠马腿人腿,能走多远?古人的活动范围也就是那么点地方,能从秦国走到齐国,看到大海实属不易了。不管怎样,神话故事还是在这里产生了。俺又一次到蓬莱,不是因为有仙岛。而实实在在是因为海市蜃楼。俺一直被海市蜃楼所迷惑,总想亲眼看看。而蓬莱是最容易见到渤海的庙岛群岛幻景海市蜃楼的地方。有专家说人们把海市蜃楼说成是大气折射的结果,把远处的景物折射到近处来了。其实,这是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一种自圆其说。我们的肉眼仅仅能看见很有限的可见光,光谱(400-700
nm)范围之内。其他的都看不见。因此有宗教说不同的物质存在不同空间,什么天人,鬼怪,灵魂是存在的。你看不见,但是他的确是存在。海市蜃楼就是因为物质偶然排列错了,让人类的肉眼看到了。别下结论说这是胡言乱语。这世界信仰宗教的人还有很多,每个人的心低都有自己的海市蜃楼。你相信有海市蜃楼吗?相信。那好,微雨中正好去蓬莱。。。。
COPY “蓬 莱”的 由 来:
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干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不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蓬莱”者,“蓬草蒿莱”也。据说,蓬莱这个神山名就是这样来的。
实际上,早在秦始皇之前,“蓬莱”作为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经传开了。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汤问》亦有“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日岱兴,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的记载。可见,秦始皇并不享有神山“蓬莱”的发明权。
“蓬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见于唐代杜佑的《通典》:“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汉武帝确曾于元光二年(前133)东巡至蓬莱,说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聊以自慰,这说法似乎可信:一、至今未见汉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莱”作为地名出现的;二、据清代《蓬莱县志》载,蓬莱旧城鼓楼(址在今画河桥西50米处)的前身,为古城东门,名“望仙”,为汉武帝登临望海处。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蓬莱”作为神山名,是战国时代的方士们首先叫响的;而作为实实在在的地名,则应当始于汉代。我们姑且相信是汉武帝把神山的名字送给了这方土地,为后人留下无边福泽的吧。
这片层云把俺镇住了
普照楼又名灯楼,位于蓬莱阁东北角的丹崖绝壁之上,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时寸为夜间行船导航用的标灯。
蓬莱水城,即登州古港,位于蓬莱阁东侧,与庙岛群岛构成海上锁链,宋庆历二年(1042年)在此修筑“刀鱼寨”,驻扎水军;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增设军事设施,名曰“备倭城”,俗称蓬莱水城
据说是八仙过海的地方
游客去躲雨,正好留下了神化的空间
没有看见海市蜃楼,前面是仙岛?
避风亭位于蓬莱阁西部,轩亭建筑,原名海市亭,明正德八年(1513)知府严秦修建。
田横山位于丹崖山西侧,距蓬莱城2.5公里,因其位处渤海海峡登州一侧,亦称“登州岬”;又因其位于山东半岛极北端,故又名老北山。山上建有灯塔,它与旅顺老铁山灯塔的连线即为黄、渤二海分界线,因此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独特地理地位。田横山为秦末齐王田横屯兵处,因以名之。
蓬莱阁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创修于宋嘉佑六年。
八仙蜡像
弥陀寺始建于唐代,是蓬莱阁景区内唯一的佛教寺庙。
音乐: 海市蜃楼天地英雄
......
是谁呼唤我遥远的歌
是谁呼唤我神秘的歌
是谁等候我异地烟火
是谁呼唤我另一个我
是谁牵引我未知的手
是谁呼唤我遥远的歌
是谁等候我异地烟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