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富士S3
镜头:N/16MM N/50 1.4 N/
17-35 
四月一日。南越王山。河源。
生活在广东久了,就知道西汉时有个叫赵佗的被刘邦封为南越武王。很多的广东戏剧都演义过赵佗的故事。赵佗何德何能可称南越王?史书上说:“ 赵佗,河北石家庄真定东安村人氏,生于公元前237年,父赵常明,母讳候氏。少年负勇,精通武功韬略,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年仅18岁的赵佗被封为五十万大军的副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年仅23岁的赵佗被封为首任龙川县令。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故,赵佗继任南海郡尉,时年29岁。公元前204年,赵佗于南海郡为基础,击败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时年33岁。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佗被汉朝封为南越王,时年41岁。汉高祖吕雉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帝,时年54岁。公元前179年,吕雉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赵佗去帝号而复汉朝,仍称南越王,时年58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赵佗归汉。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南越王赵佗无疾乐终,葬于番禺东北,享年101岁,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王中的第一大寿者。”由此可见,赵佗是年少得志,左右逢源,审时度势,深得上面领导的信任,深得基层群众的拥护。毛主席都说了:“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虽然是南下干部,但是他却在一个南蛮之地悄悄地打枪地不要就偷偷地建立了自己的自治政府。几任皇帝都认可他这个南越王,以至后来他还自称南越的皇帝。赵佗在位64年,活了一百多岁,好象中国历史上没有比他在位时间更长的皇帝了。赵佗把毕生的心血倾注在广东的大地上,关心岭南的发展事业,深受士民爱戴。他的足迹踏遍了岭南大地。越王山便是其中之一。
越王山位于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相传就是因赵佗面壁铭志称王而得名,千年的古炮台、完好的越王井、越王榻。另有一则传说:赵佗在龙川当县令时经过古竹镇郊区,见数十个大小不等的丹霞石山连结而成,势如千军万马,就非常高兴,认为此处“乃兴王者之地”.这也给了他某种启示:老实人有机会的话也还是想谋反滴。南越之地将是他赵佗定天下的地方。于是,他在此扎寨练兵、面壁铭志,后割地为王。说好听的就是要造福南越大地的黎明百姓。
这次走了一圈越王山,的确是景色不错,拥有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自然风光独树一帜,是山水完美融合的典范。虽然山不高,但是峭壁如削,崎岖险要,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能体会到“山到绝处我为峰”的感受,也难怪可以诱发出赵佗的“乃兴王者之地”的野心。如果把赵佗发配到珠峰角下,估计也就没有"兴王者"的感叹了。
老沈戏曰:
春风吹起残云浓,此山曾有大王踪。
南越皇帝今何在?只赋山花枯木中。
古寨门
野花总比家花香
先前部队早到山顶。他们走的太快了,不是因为他们年轻,而是因为他们只顾了往前走。却忽视了眼前的风景。
一个同行者路上给我说了件事:他去过一个很偏远的山里,要山民给他们带路。他们走的很快,山民走的很慢,而且一路走一路休息。行者说:“你们能不能快一点走呀”。山民说:“不行,走的太快了,灵魂会丢在后面”。行者说:“那你们就别休息了,快赶路吧”。山民说:“不行,我们要等灵魂回来一起走”
这一路,我都在想着这段对话,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常常将灵魂丢了,只有肉体在疲惫地奔忙。
越王井
这一路,我都在想着,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常常将灵魂丢了,只有肉体在疲惫地奔忙......
音乐: 山野幽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