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授精文摘】参考 |
从孔子“知天命”看五十人生
止木
孔子晚年,曾对自己的人生作过一次全面总结。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⑴ 这里,孔子基本是以十年为一个时段,对人生作了等长划分,并指出了各个时段所取得的成就。他的这个经典概括,虽是以自身为说项,却不失普遍意义,成为后来许多人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照和目标追求。
按照孔子的说法,人活到五十岁,就该“知天命”了。“知天命”的这个十年,既是人生在经历“而立”、“不惑”这两个十年后的自然延伸,也是其后更高层次上的一个必然递进,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对一个人来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固然重要,但五十“知天命”也很关键,不可大意和懈怠。人生短暂而漫长,走好每一步都十分重要,把握好五十人生,也是人生必须修练的一课。
时下,许多人一到五十岁,就开始高唱“黄昏颂”,奉行老之将至,追求及时行乐,逐步消沉、萎靡、颓废起来。更有甚者,马失前蹄,坠落青云,晚节不保,空留遗恨。这其实是极可悲也极不可取的。
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能不能真正“知天命”,又如何“知天命”,这既与人在此前已经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重要关联,也与其如何理解“知天命”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不无关系。
过去,我一直以为孔子的“知天命”,孤立起来看带有宿命论色彩,联系起来看又有点“半吊子”。鼓励人“志学”、“而立”、“不惑”,都还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怎么一到了五十岁,人的体力、智力优势并未丧失,反倒要畏惧天命,服从天意,与世无争,等候自然规律的裁判了呢?这是自己还没有五十岁人生感触,对孔子“知天命”论没有深切理解而造成的一种错觉。
岁月无情,逝者如斯。如今,我也“老之将至”,年届五十。去年这个时候,扳扳手指头,还觉得是虚算,庆幸自己还站在五十的门槛外头。今年再扳,怎么算也都跨到门里来了。因此,这个时候心里头琢磨较多的,就是孔子的这个“知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五十岁,就真的只能去颐养天年了吗?
其实,对孔子“知天命”这句话,不能望文生义仅作字面的理解,更不能一见“天”字就随意误解和曲解。“文革”批孔,揪住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不放,硬说他要“复”奴隶制的“周礼”,是开历史的倒车。这一批,不仅推倒了孔子在我们这代人心目中的圣人形象,更把他与宿命论、唯心论者挂上了钩。这是极大的误区。
我们知道,孔子是热心救世的,一心想推行“仁义”、“礼乐”和“德治教化”,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⑵,无奈诸侯们都不愿领情。他周游列国,处处碰壁不说,还差点丢了性命。因此,他的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始终没有如愿以偿。但是,如果撇开这点,就其其他的人生成就来看,他又是非常成功和光辉灿烂的。他在63岁的时候,曾形容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⑶。再联系本文开头所转引的那段话,可知他的一生真正是积极进取和奋发有为而又紧密连贯的一生。
那么,孔子“知天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手头正好有一本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著》⑷。杨先生在书前的《试论孔子》一文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阐释。
据杨先生研究,孔子虽讲天命,但绝不是一个宿命论者。他与那个时代许多人信天、信命、信鬼神不同,不仅怀疑鬼神的存在,而且对宇宙等不可知现象也是避而不谈的。《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⑸。孔子自己也教育弟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⑹,“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⑺ 所以,庄子评论他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⑻。就“天命”来看,他的所谓“天”、“命”,也不是意志论的产物,大多是当时人们所无法理解和解释的与现实、人事紧密相关的具有一定偶然性或必然性的东西。他并不认为天就是主宰,却又要在谈话中提到它,那不过是借此来发泄一下难以述说的情感而已,因为人有时是极端无奈的。后来,孟子秉承他的意思,对“天”、“命”作了这样的阐发,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⑼。孔孟的这种天命观哪里有什么唯心论、宿命论色彩呢?
由此观之,孔子的所谓“知天命”,实在是一个积极人生态度的反映。他分明是把五十岁看作了人生更成熟、更理性也更具责任心的一个发展阶段,是“而立”与“不惑”之后的进一步升华,绝没有宣扬消极无为的味道。他自己在追求和践行政治抱负上尚且“知之不可为而为之”,怎么反倒会教育人消极退避呢?
或许也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知天命”,也就是强调要尊重人生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从“志学”、“而立”到“不惑”,一方面人的知识学问在一天天地增加,人的世界观在一天天地成型;另一方面,人的自然生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育成熟又转而退化的过程。所以,人到了五十岁,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加,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知水平也发生了飞跃,就更要理性对待人生,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积极作为,也要顺势而为;既要对某些不适时宜的目标定位作出必要的调整,也要把必须作为且又能够作为的人生理想、追求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最终是要达到有所作为,实现人生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孔子自己就是这么做的。政治抱负落空了,就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中去。他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两千五百多年的集大成式的一代文圣,与他在这些方面的伟大建树是分不开的。而这也正是他“知天命”积极作为、奋发作为的一个最好说明。
因此,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知天命”这个人生阶段的人,应该积极汲取孔子“知天命”的精髓,既要“知天命”,又要不畏“天命”,既要认识、把握人生规律,又要积极主动谋划,调整、校正好人生坐标,从容书写新的十年人生蓝图。
究竟如何“知天命”,步好人生五十这个生命阶梯呢?各人情形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但是,我想,至少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学会扬弃。就是要主动放弃那些与当前人生阶段不相协调的目标追求,而保留并认真经营好自己最为看重、又最适合自己性情的那块“自留地”。比如,从政的人,如果仕途无望了,那就踏踏实实做好手里的事情,不要去削尖脑袋追求什么“高官厚禄”了,为了上爬而甘做小人,不值;到五十岁了还乐于做小人,就更不值。如果企图以谋取更大权力、更高位置而“寻租”、谋私,那就更不必说了。也不要心存“捞也是捞,不捞白不捞”“有权不用,过期作费”的侥幸与幻想,要时刻牢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更不要因为自己没有进入更高层次而心有戚戚焉,毕竟立党要为公,执政要为民,权力不是来自自己,位置是由人来安排的。要把主要精力腾出来,去做自己喜欢但此前又做得不够的事情,进而抓住机遇,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与时俱进,有所作为。“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只有善于扬弃,才会不断奋发。
其次,要学会保健养生。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五十岁,毕竟不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了,生命最宝贵,身体最重要。从这个意义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人命、知己命。身体这部机器为自己服务运转了几十年,也该作些必要的检查与修理了。如果说在“而立”与“不惑”之年,我们并不在乎、并不在意这里碰碰、那里磕磕的话,到了这个年龄段也就确实不能再马虎大意了。适时地关注保养呵护好自己的身体,不仅为实现“知天命”这个五十人生蓝图提供了保障,也为下个十年的“耳顺”、再下个十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奠定了基础。
从前学《新概念英语》第四册,有这么一句话一直留在记忆里:“The young man has a glorious future before him and the old one has a splendid future behind him.”它的大意是,年轻人未来有灿烂,老年人过去有辉煌。这句话,对五十岁的人来说,未免有些凄惨,因为只要我们“知天命”,积极作为,奋发有为,我们的前面就一定还会有辉煌。
[注]
⑴、⑹《论语》为政篇第二。
⑵《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⑶《论语》述而篇第七。
⑷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12月第2版。
⑸《论语》述而篇第七。
⑺《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⑻《庄子》齐物论篇。
⑼《孟子》万章上。
止木
孔子晚年,曾对自己的人生作过一次全面总结。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⑴ 这里,孔子基本是以十年为一个时段,对人生作了等长划分,并指出了各个时段所取得的成就。他的这个经典概括,虽是以自身为说项,却不失普遍意义,成为后来许多人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照和目标追求。
按照孔子的说法,人活到五十岁,就该“知天命”了。“知天命”的这个十年,既是人生在经历“而立”、“不惑”这两个十年后的自然延伸,也是其后更高层次上的一个必然递进,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对一个人来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固然重要,但五十“知天命”也很关键,不可大意和懈怠。人生短暂而漫长,走好每一步都十分重要,把握好五十人生,也是人生必须修练的一课。
时下,许多人一到五十岁,就开始高唱“黄昏颂”,奉行老之将至,追求及时行乐,逐步消沉、萎靡、颓废起来。更有甚者,马失前蹄,坠落青云,晚节不保,空留遗恨。这其实是极可悲也极不可取的。
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能不能真正“知天命”,又如何“知天命”,这既与人在此前已经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重要关联,也与其如何理解“知天命”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不无关系。
过去,我一直以为孔子的“知天命”,孤立起来看带有宿命论色彩,联系起来看又有点“半吊子”。鼓励人“志学”、“而立”、“不惑”,都还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怎么一到了五十岁,人的体力、智力优势并未丧失,反倒要畏惧天命,服从天意,与世无争,等候自然规律的裁判了呢?这是自己还没有五十岁人生感触,对孔子“知天命”论没有深切理解而造成的一种错觉。
岁月无情,逝者如斯。如今,我也“老之将至”,年届五十。去年这个时候,扳扳手指头,还觉得是虚算,庆幸自己还站在五十的门槛外头。今年再扳,怎么算也都跨到门里来了。因此,这个时候心里头琢磨较多的,就是孔子的这个“知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五十岁,就真的只能去颐养天年了吗?
其实,对孔子“知天命”这句话,不能望文生义仅作字面的理解,更不能一见“天”字就随意误解和曲解。“文革”批孔,揪住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不放,硬说他要“复”奴隶制的“周礼”,是开历史的倒车。这一批,不仅推倒了孔子在我们这代人心目中的圣人形象,更把他与宿命论、唯心论者挂上了钩。这是极大的误区。
我们知道,孔子是热心救世的,一心想推行“仁义”、“礼乐”和“德治教化”,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⑵,无奈诸侯们都不愿领情。他周游列国,处处碰壁不说,还差点丢了性命。因此,他的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始终没有如愿以偿。但是,如果撇开这点,就其其他的人生成就来看,他又是非常成功和光辉灿烂的。他在63岁的时候,曾形容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⑶。再联系本文开头所转引的那段话,可知他的一生真正是积极进取和奋发有为而又紧密连贯的一生。
那么,孔子“知天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手头正好有一本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著》⑷。杨先生在书前的《试论孔子》一文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阐释。
据杨先生研究,孔子虽讲天命,但绝不是一个宿命论者。他与那个时代许多人信天、信命、信鬼神不同,不仅怀疑鬼神的存在,而且对宇宙等不可知现象也是避而不谈的。《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⑸。孔子自己也教育弟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⑹,“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⑺ 所以,庄子评论他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⑻。就“天命”来看,他的所谓“天”、“命”,也不是意志论的产物,大多是当时人们所无法理解和解释的与现实、人事紧密相关的具有一定偶然性或必然性的东西。他并不认为天就是主宰,却又要在谈话中提到它,那不过是借此来发泄一下难以述说的情感而已,因为人有时是极端无奈的。后来,孟子秉承他的意思,对“天”、“命”作了这样的阐发,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⑼。孔孟的这种天命观哪里有什么唯心论、宿命论色彩呢?
由此观之,孔子的所谓“知天命”,实在是一个积极人生态度的反映。他分明是把五十岁看作了人生更成熟、更理性也更具责任心的一个发展阶段,是“而立”与“不惑”之后的进一步升华,绝没有宣扬消极无为的味道。他自己在追求和践行政治抱负上尚且“知之不可为而为之”,怎么反倒会教育人消极退避呢?
或许也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知天命”,也就是强调要尊重人生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从“志学”、“而立”到“不惑”,一方面人的知识学问在一天天地增加,人的世界观在一天天地成型;另一方面,人的自然生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育成熟又转而退化的过程。所以,人到了五十岁,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加,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知水平也发生了飞跃,就更要理性对待人生,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积极作为,也要顺势而为;既要对某些不适时宜的目标定位作出必要的调整,也要把必须作为且又能够作为的人生理想、追求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最终是要达到有所作为,实现人生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孔子自己就是这么做的。政治抱负落空了,就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中去。他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两千五百多年的集大成式的一代文圣,与他在这些方面的伟大建树是分不开的。而这也正是他“知天命”积极作为、奋发作为的一个最好说明。
因此,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知天命”这个人生阶段的人,应该积极汲取孔子“知天命”的精髓,既要“知天命”,又要不畏“天命”,既要认识、把握人生规律,又要积极主动谋划,调整、校正好人生坐标,从容书写新的十年人生蓝图。
究竟如何“知天命”,步好人生五十这个生命阶梯呢?各人情形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但是,我想,至少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学会扬弃。就是要主动放弃那些与当前人生阶段不相协调的目标追求,而保留并认真经营好自己最为看重、又最适合自己性情的那块“自留地”。比如,从政的人,如果仕途无望了,那就踏踏实实做好手里的事情,不要去削尖脑袋追求什么“高官厚禄”了,为了上爬而甘做小人,不值;到五十岁了还乐于做小人,就更不值。如果企图以谋取更大权力、更高位置而“寻租”、谋私,那就更不必说了。也不要心存“捞也是捞,不捞白不捞”“有权不用,过期作费”的侥幸与幻想,要时刻牢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更不要因为自己没有进入更高层次而心有戚戚焉,毕竟立党要为公,执政要为民,权力不是来自自己,位置是由人来安排的。要把主要精力腾出来,去做自己喜欢但此前又做得不够的事情,进而抓住机遇,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与时俱进,有所作为。“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只有善于扬弃,才会不断奋发。
其次,要学会保健养生。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五十岁,毕竟不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了,生命最宝贵,身体最重要。从这个意义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人命、知己命。身体这部机器为自己服务运转了几十年,也该作些必要的检查与修理了。如果说在“而立”与“不惑”之年,我们并不在乎、并不在意这里碰碰、那里磕磕的话,到了这个年龄段也就确实不能再马虎大意了。适时地关注保养呵护好自己的身体,不仅为实现“知天命”这个五十人生蓝图提供了保障,也为下个十年的“耳顺”、再下个十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奠定了基础。
从前学《新概念英语》第四册,有这么一句话一直留在记忆里:“The young man has a glorious future before him and the old one has a splendid future behind him.”它的大意是,年轻人未来有灿烂,老年人过去有辉煌。这句话,对五十岁的人来说,未免有些凄惨,因为只要我们“知天命”,积极作为,奋发有为,我们的前面就一定还会有辉煌。
[注]
⑴、⑹《论语》为政篇第二。
⑵《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⑶《论语》述而篇第七。
⑷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12月第2版。
⑸《论语》述而篇第七。
⑺《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⑻《庄子》齐物论篇。
⑼《孟子》万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