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里的旅拍

2025-08-24 13:31:43

现在的人都很会做买卖,只要有商机,就会有人去做。旅拍在我们东北就很少,也是我们这边不像南方那多么的旅行景点,而且东北人也没有南方人那么勤快,若不然北方的经济永远也超越不了南方呢。像这种旅拍,干好了,一天是不少赚的。我和姐姐两个人讲到150元,给拍个三十几张,想想每天接几单就够用了,如果不怕累,可以干到天黑拍夜景,所以说生活处处都有商机,就怕你不去做而已。这就是我此次旅行新的感受,无论走到哪个景区,都会有许多旅拍的人主动搭讪。不过话说回来,确实要比我们自己拍的好看,而且也会带你拍有标志性的建筑背景。如果你没有工作不妨可以效仿一下,若不然怎么说,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会让我们长许多的见识,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噢。


潮州又称“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精美的古建筑群而著称,面积约3平方千米,格局完整,有着720多条走向讲究、纵横有序的街巷和大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 

潮州古城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是历代州府之治所,是全球“潮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

潮州古城采用潮州古城的“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古城始建于东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体现了古代潮州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

2019年,潮州古城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为首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试点单位。 2024年1月19日至2月6日,“千年神韵·大美潮州”2023年潮州古城花灯灯展在潮州古城举办。

历史沿革

潮州古城,历史悠久,有着1600多年的建城历史,人文鼎盛,被誉为“南国古郡”“岭海名邦”“海滨邹鲁”。历史上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及海外贸易始发地。

1958年,为连接闽粤两省交通,古桥改为可通行汽车的公路桥。为恢复古桥原貌。

2003年,潮州市成立“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按明代风格进行全面维修。

2007年,历时近4年广济桥完成主体修复工程,并在同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广济桥已成为潮州古城的一处知名地标建筑,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

1986年,潮州古城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21年1月18日,潮州市人民政府推出《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推动潮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提升古城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进一步促进古城的发展。 [2]同年,潮州市首个古城保育活化BOT项目“潮州美食文化展示中心(潮人美食城)正式开业,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集地域文化、旧城风貌和传统美食展示为一体的文化新街区,进一步丰富潮州古城旅游业态,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2024年1月19日至2月6日,“千年神韵·大美潮州”2023年潮州古城花灯灯展在潮州古城举办,丰富古城夜游产品,夯实古城墙灯展活动IP,打造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节庆活动。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潮州古城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韩江中下游,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交界,西与广东省揭阳市的揭东区接壤,北连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南临南海并通汕头市和汕头市属的澄海区。潮州古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连接粤东地区与福建、海外的重要节点。潮州古城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较大比例,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和潮安县北部。境内北部多山,中部为丘陵地带,南部为韩江冲积平原。主要山脉有粤闽交界的武夷山系——嶂宏山脉支脉和潮梅交界的莲花山系——凤凰山脉。凤凰山脉主峰凤凰大髻,海拔1497.8米,是潮州市的最高山峰。韩江自西北向东南斜贯潮州城区和潮安区,黄冈河自北向南贯穿饶平县境。这种地形地貌为潮州古城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

气候与水文

潮州古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一气候类型使得潮州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常绿,四季宜耕。

潮州古城的主要水系为韩江,这条河流不仅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水体,也是潮州古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韩江全长470千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潮州城区和潮安区,为古城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景区布局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位于潮州古城的南门十巷、许驸马府和旧西门街历史街区,覆盖面积约1.8平方千米,包含14座古民居。这些建筑主要分布在辜厝巷、郑厝巷、甲第巷和兴宁巷等街道,代表了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是潮州民居建筑的典范。该建筑群于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州老城的民居建筑群在平面布局上呈现出结构,主要由主体院落、从厝、火巷、后包、书斋和花园等潮州民居的基本元素构成。不同的组合形式展示了宅主的社会背景,包括文武官员、学者名士、与富商巨贾等多个群体的生活方式。这些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院落与装饰几乎保持完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与工艺美术的精髓,成为潮州传统民居的典范。

在这片建筑群中,其建筑形式主要以“四点金”与近似“驷马拖车”的布局为主。木结构的房屋、门窗、墙头的屋脊和外墙檐下,均装饰着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嵌瓷和彩画等精致细腻的装饰。

除了潮州老城民居建筑群,潮州古城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的广济桥,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潮州开元寺,潮州清后期的祠堂建筑代表——己略黄公祠。

重要景点

潮州古城墙:潮州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草创之初,是夯土城墙,宋代开始以陶砖易土。至南宋,终于形成长约5.3千米的城,仅城门就有11个之多。明代以石筑城,清代又加以修筑。直至民国初期,因拆城墙修建马路及其他市政设施,只保留下滨江一面长2100余米的城墙以作防洪之用。从上游汹涌而来的洪潮扑向古城时,防兵之城成了挡水之堤。

广济桥:广济桥被誉为世界第一座启闭式石梁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在古代,经过潮州的驿道曾是东南沿海北上闽浙京津的重要通道。然而穿城而过的韩江,却曾阻隔了这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如何让天堑变通途,自古以来就是潮州人民的企盼。1171年,南宋潮州太守曾汪倡议,造舟为梁,以八十六只船架设浮桥,并在中流砌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桥,由此拉开了修建广济桥的帷幕。

牌坊街:宋元时期潮州府志《三阳志》记载,“自太平桥直抵三阳门,桥之四维,旧有四塔,外疏两渠,中为官街。”太平桥南北朝向,北面靠着州治即当时的潮州府衙,南面则是作为古城中轴线的“官街”。官街,即后来的大街,现在的太平路,即牌坊街。潮州文史专家陈贤武考据了历代的潮州地方志,写就《潮州牌坊街》。书中记载昔日潮州府古牌坊共有570座,至多3.3千米的府城范围内有103座,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建有牌坊29座。昔日长仅1.6千米的太平路上,有过43座牌坊,平均每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 

开发与保护

1995年,第一版潮州名城保护规划制定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发展战略,重点聚焦潮州古城,将名城保护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古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效遏制了古城内的大规模城市更新与建设。2018年,第二版名城保护规划在充分考虑潮州全域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的基础上,以“应保尽保”为原则,建立了全面的城乡遗产保护体系。该体系以潮州古城为核心,沿韩江古驿道、饶平古驿道和潮惠下路古驿道串联起饶平北部山地组团、饶平南部滨海组团、环凤凰山组团和潮安南部侨乡组团,形成了“一核、三廊、四片”的市域历史文化保护空间结构。

潮州古城在开发与保护中展现出平衡之道。政府秉持敬畏之心,采取“微改造”与“微更新”策略,保留古城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激发居民参与更新的热情,提升古城魅力。在开发方面,潮州深入挖掘文物古迹内涵,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将“潮味”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为古城注入新活力。保护方面,潮州坚持整体保护、系统开发,以法律为基,保护“三山一水、一城八景”的城市景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公布历史建筑,确保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潮州市在“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的发展目标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推进文物的修缮和活化,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全市三个县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并打造了一批新的A级景区、优质的“潮州人家”民宿以及乡村美食示范店。通过实施“引客入潮”战略,潮州市在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和营销方面探索变化,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价值意义

潮州古城保持着“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这里文物资源丰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2个点,古城古牌坊、古府第、古民居随处可见;这里保留着大量具有潮州独特风格的明清民居祠堂等建筑,文物价值突出;这里潮州方言、潮乐、潮剧、潮州木雕、潮州工夫茶、潮州菜……一系列具有人文特色传统的生活习俗和民俗风情,延续传承至今,被汉学家誉为“中华古文化的活化石”。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