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襄阳城墙’

2025-05-12 20:08:51

和西安的古城墙比起来,这个要破旧的很多,仿佛可以感受到当时那个时代的战火销烟。城墙上真的是看不到什么,只有岁月风蚀过的痕迹。而像我们这样的游客也只是为了拍照留念而已,证明自己曾经来过,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印迹。城墙正对着护城河,如果俯瞰,景致还算不错,而我们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简单的观赏一下,甚至都体会不出什么就匆匆离开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开始和落幕,只有这些古建筑证明了曾经的存在,无论过往有多么的辉煌也抵不过生命的终止,如果有轮回转世,那么你还会有前世的记忆吗?也许只有这些古迹会记载,但是它不会说话,不会告诉你是否曾经来过?


襄阳古城墙位于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始建于汉(具体年代无考),自唐至清多次修整。AAA级旅游景区。襄阳护城墙雄据汉水中游,城池始建于汉,楚为北津戌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襄阳古城墙始略呈方形,周长7331米,城墙最高处10.84米,厚11~14米。城墙整体构造包括梯形截面的墙体和拱形结构的城门。襄阳古城墙四面建有六座城门,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襄阳古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周有护城河环绕,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度180米。 

2001年6月25日,襄阳古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介绍

襄阳城筑于汉,历经水患兵燹,屡圮屡建,城墙初为土墙。宋时改建为砖墙,城门也由单一直出直进式改成屯兵式瓮城门。明初,湖广行省平章邓愈对古城进行扩建和维修时,为加强防御能力,使城北与汉水紧连,因而在东北角筑新城。据陈锷《襄阳府志》载:“凡周二千二百二十一丈七尺,得一十二里一百三步二尺,高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五尺,下倍之。垛堞四千二百一十,窝铺七十,门六,俱有月城,角楼各一,花楼十。万历时知府万振孙题。城北汉为濠,计四百丈;东南西凿濠,共二千一百一十二丈三尺,阔二十九丈,深二丈五尺。”东门曰阳春门,东长曰震华,南文昌,西曰西城,北曰拱宸,小北曰临汉。建国后因扩建道路,东、南、西城门均被拆除。为加强对古城墙的保护,已按原貌修复。现古城墙基本为是明代墙体,城墙全长7377米,其中有护壁砖墙六肆零八米,平均高度10.84米,最高处11米,最低处7米,底宽13—15米,顶宽6—11米。护城河疏浚,全长5060米,最宽处250米,平均宽度180米,面积91万平方米,为我国第一宽护城河。襄阳城1956年被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护城墙又叫襄阳城墙、襄阳古城墙,为什么叫护城墙?一说是和襄阳护城河相对应。位于现襄阳市襄城区境内,起初筑于汉初(具体年代无考),屡经整修(从城墙砖上有“ 邓城”,“太平兴国”、“岳”、“光绪”等字样可证),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在整修旧城的同时,并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详见《县城集镇》部分),各建城楼一座(今仅小北门城楼岿然独存)。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宽10米左右,用土层层夯筑,外用大块青砖垒砌(今仅存小北门,大北门和襄阳公园附近各一段)。城北以汉水为池,东、南、西三面凿有城濠,濠宽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终年水波潋滟,俨若平湖(今襄阳公园用以供游客泛舟),全国罕见。由于城高且固,濠宽且深,加之汉岘天设,山川环卫,是以号称“铁打的襄阳”。

2001年6月25日,襄阳古城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沿革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朝廷号召全国各县建城,建城史从此拉开了序幕,故襄阳县在当时便有了初具雏形的城墙。

东晋太元三年间(376年),筑城之记,见于《朱序传》,襄阳城在城内西北隅建有新城,也就是现在襄阳人通称的夫人城。

明万历四年(1576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别称:东门“阳春”、南门“文昌”、西门“西成”、小北门“临汉”、大北门“拱宸”、东长门“震华”。

1973年,原昭明台及城楼毁于战火,现仿古建筑为在原址所重建。

1982年,在襄阳古城台上建亭重塑韩夫人像

1993年,在襄阳古城墙原址城台上重建仲宣楼,为两层重檐歇山顶阁楼仿古建筑。

建筑格局

襄阳古城墙始建于汉,自唐至清多次修整,略呈方形,周长7331米,城墙最高处10.84米,厚11~14米。城墙整体构造包括梯形截面的墙体和拱形结构的城门,除城台外,大部分为素土夯筑,单面贴砌城砖形式。墙体为双层砖砌体,内层为破碎城砖堆砌,外层为贴砌城砖,层间无接榫咬合;内部为素土夯筑墙芯,多处缺失。墙高5~7米,城墙顶面平均宽度4.5米,底面平均宽度7米。襄阳古城墙四面建有六座城门,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明万历四年(1576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别称:东门“阳春”、南门“文昌”、西门“西成”、小北门“临汉”、大北门“拱宸”、东长门“震华”。由于历代兵燹,城门与城楼屡毁屡建,现除城墙外,尚存东长门瓮城、大北门瓮城、小北门城楼、夫人城城台、城东南角角台和重建的仲宣楼。襄阳古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周有护城河环绕,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度180米。

历史变革

襄阳护城墙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城址疑在今襄阳城西北的汉水边,刘表迁荆州治于襄阳前后在城东另筑新城。宋时由土城改为砖城,并将直进直出式城门改为屯兵式的瓮城门。明洪武初年,汉水南岸北移,为加强城东北角防御能力,遂将城向东北扩展,使城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城墙坚固,护城河最宽处达250米,易守难攻。 

建筑特点 

现存城墙基本上是于代所建,外砌城砖,内用土夯筑。东、西、南、北城墙分别长2.2公里、1.6公里、1.4公里、2.4公里,城墙均高8.5米,宽5至15米。共有6座城门: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成",大北门曰"拱宸",小北门曰"临汉",东长门曰"震华",城门由明万历年间的知县万振孙题额。 除了六个城门之外,另有四座角楼,名曰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三座角楼皆已颓圮,唯于1990年代初重建了王粲楼)。在襄阳城中心十字街处有鼓楼(昭明台),于南街设有谯楼,城内建筑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备的古代城池功能整体。 

顺治二年,知县董上治再题额:东门曰"保厘东郊",南门曰"化行南国",西门曰"西土好音",北门曰"北门锁钥"。现仅存一座临汉门楼,其他或因市政改造被拆除,或因风雨灾害而倾颓,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双层防御体系。 

重大事件 

东汉初平三年:孙坚围襄阳,后中箭重伤而亡 

378年-379年东晋襄阳保卫战 

1267年-1273年:襄樊之战

一六肆三李自成攻克襄阳后,自称“新顺王”,并改襄阳为“襄京” 

1948年7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襄阳城,并俘虏第十五绥靖中将司令官、立法委员康泽

主要建筑

仲宣楼:襄阳城墙东南角有一座角楼名为“仲宣楼”,与“黄鹤楼”“晴川阁”“岳阳楼”并称为“楚天四大名楼”。现存的仲宣楼为后世重建,高17米,双层重檐歇山顶。

护城河:作为城墙的屏障,是古代城市防御系统的重要一环。襄阳护城河是一个依托岘山、襄水构建的自流系统,经城东北的响水洞连通汉江。早在宋代,护城河东、西、南三面的平均宽度就已超过180米,最宽处可达250米。

夫人城:襄阳城墙的西北隅矗立着一座“城外城”,周长70余米,高11米,厚18米,内以土夯筑,外砌大城砖,平面呈方形,稍向外突出,东与襄阳城墙相连,城墙上“夫人城”三个大字。现今夫人城城墙北面有一方清道光年间重修夫人城的石碑,上书:“襄郡益民胜迹,夫人城为最。兹当多事之秋,忽圮数丈。予任修者,一重城池一夫人,旧迹免湮没云。”

昭明台:襄阳城墙南北主城门中轴线的正中部位建有“昭明台”,与古城墙一起构成了襄阳城内的重要防御体系。史载“楼在郡治中央,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为方城胜迹”。昭明台初为“文选楼”,唐代改称“山南东道楼”,明代更名“钟鼓楼”,清嘉靖时称“镇南楼”,顺治重建后定名“昭明台”。抗日战争时期襄阳沦陷,楼毁台存,之后因久雨塌陷。如今重修的昭明台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外用青砖黑瓦,整体高达34米。

城墙文化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公。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 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襄阳古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