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喀什最让我期待的就是旅拍,在去新疆之前就上网去约这个事情了,很怕拍不上,后来到底如愿以偿了。喀什老城真的是好大啊,我跟着摄影师穿过大街小巷,都不知道走了多少的路,反正我是迷路了,不过古城里的景致真是太太迷人了,太太漂亮了,处处都是风景,都能拍出好看的照片来。摄影师还是蛮贴心的,不仅给拍了照片,还满足了给我拍视频的要求,真是挺感动的。至于老城的介绍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如果来新疆不到喀什古城,你可真别说来过南疆了,这里才是最可以让我们真正认识新疆的地方,所以来南疆旅行,一定不可以错过噢!!
喀什古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情独特,素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的美誉。喀什古城作为古丝绸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正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厚重的历史焕发出崭新的魅力。
喀什居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端,地处丝绸之路要道。过去西行的汉使胡商出了敦煌,常走的道有南北两条:南道出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绿洲,经于阗、莎车到喀什;北道出玉门关,沿塔里木盆地的北边,经龟兹(今库车)、温宿(今阿克苏)抵喀什。喀什再往西,就要上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了,也就是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称之为“葱岭”的地方。同样,由西而来的客商僧侣,经过一路的艰辛跋涉,终于下了帕米尔高原,也要在此休整。喀什的茶馆就提供了这样的方便,大家在此娱乐放松、了解将要经过的地方的民俗风情,同时交换各种所需信息,为下一步漫长的旅行做物资和心理准备。
喀什古城景区2015年7月20日正式挂牌成为国家5A级景区,是新疆5A级历史人文景区。
喀什古城景区与居民生活区融为一体,是我国少有的特色迷宫式城市街区和生土建筑群。
景区内有印象一条街、铁业公社、维吾尔医医药巴扎、花帽巴扎、艾提尕尔广场、吾斯塘博依路千年古街、百年老茶馆等特色民俗的点位,有角落咖啡店、九龙泉商业街区民宿、巴格其巷民宿、旅拍等现代文明和古老文化相融合的新兴业态,有开城仪式、驼队巡游、西域公主选郎等精彩表演,还有彩虹巷、布袋巷等网红打卡点,更有汗巴扎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2021年5月,中午的喀什古城街道,游客已经摩肩接踵,喀什老城“古丽的家”。传统的民族乐器在古丽家的小院里奏响,小院的主人沙拉麦提古丽·卡日将游客请进家里,伴着歌声为远道而来的游客献上了维吾尔族舞蹈。在老城的老舞者司马义江·萨吾提的引领下,游客们随歌起舞跳起传统的麦西来普。这个过去再普通不过的一户民居,一幢蓝色墙面的维吾尔族风格二层小院,从家访式旅游点升级为网红民宿。
喀什的市中心,人民路—色满路—亚瓦格路—土曼路合围而成喀什市的“一环”。一环之内,就是“喀什老城”。喀什的老城,散布在方圆大约有2.5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老城改造之前,弹丸之地居住了20万人口的维吾尔族人,喀什市是一个人口稠密的老居民区。走进老城,就走进了公元17世纪。据有关史料记载,这里就是汉代疏勒国国都遗址,也是唐玄奘所记载的佉沙国国都留下来的古城墙,汉代城墙是用夯土构筑的,唐代又用土胚垒砌加固,结果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喀什古称疏勒,公元前128年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南北故道在这个“玉石般的地方”交会“有市列”的城廓,是跋涉辗转于丝绸之路任何方向的商旅、使节们集结休整的理想之地。在地势上,“疏勒”西倚葱岭,东对瀚海。西去的商队,沿途饱尝戈壁沙漠之苦到达此地后,前面将有嵯峨险峻的葱岭等着他们去攀越;东往的贾客,刚从海拔四、五千米的葱岭之间活着下来,在这里稍定惊魂之后鼓勇再行,喀什成为难以抵达又流连忘返的通衢大邑。
喀什的老城是一个“深处”。老城赋予喀什古老、神秘、遥远与陌生的意蕴和一种古朴和芬芳,走进老城,就走进了公元17世纪。穿过解放路上具有浓郁维吾尔族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群,顺着艾提尕尔广场向东,沿着吾斯塘博依街、恰萨路、诺尔贝希路、喀日代尔瓦扎路,进喀什老城,拥挤不堪的民族花帽巴扎等,与不同的巴扎(集市)鳞次栉比。主街的店铺边,纷繁的小巷忽然就深了进去,将热闹的巴扎挡在清幽的民居区之外。从一条小巷走进古城,你犹如走进了通向幽深的八卦迷宫,其间的小道如同虬曲的树干、古拙的梅枝,任其在土屋之间自然延伸,没有尽头。时常让人有走到了胡同的尽头,一转脸又是柳暗花明,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向前,古巷依然幽静深远,穿过一片建设得很密集,高矮不等、参差不起的民居,向积木块似地摞放在高台上,高台的下部是用夯土构筑,上面则用土胚砌成。
踏进老城,你会惊奇地发现,小巷随着地势时而陡坡断路,要拾阶攀登,就向攀上高耸的古堡;时而缓坡下行,脚下一阵轻飘,颇有乘缆车的味道。小巷深处一般都很窄,至多能通过一辆吉普车,路面多用六边形水泥砖和长条青砖铺成,小巷的天空,本该由明澈的阳光统辖,但是,这里的居民偏爱在它的上方建造房屋,一座座“空中楼阁”把小巷里的阳光隔得时明时暗,更增添了小巷幽静而深邃之感。
小巷的路走向和房屋的朝向,似乎全无定律,不分南北朝阳,纵横交错,随着宅院建筑不断扩大延伸,房屋之间层层叠叠,几乎没有一点富余的空间,于是,精明的维吾尔族人自创了风格独具的“过街楼”“半街楼”和“悬空楼”等空中楼阁,在小巷深处向积木块似地摞放在高台上。小巷两边房子的外观几乎是一个模样,一种土色。每隔五六米,一座本色的双扇木头院门,上端和下端钉着几个铁皮打制成的装饰簪,越发显得古老。不时有三三两两维吾尔族妇女从小巷中无声地走过,穿艾德莱斯绸的姑娘像一朵彩色火苗,在幽深的小巷里梦境般地远去了。当你怀着一种悠然的心情在老城踱步,幽深的巷子会将你的心理时间停滞。它们阡陌纵横,它们半明半暗。
一条名叫解放大街的路从南到北穿过古城,把古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街西有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寺南有条吾斯塘博依路,吾斯塘博依本意是水渠或河道的意思,据称两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王宫就建在这附近,故号称“千年古街”。街不宽,两侧全是密集的商铺。乐器铺子的房檐下挂满了热瓦普、都答尔、冬不拉等乐器,还有更多叫不上来也记不住名字的。用它们演奏伴唱的歌声从路的另一头传了过来,那里有一家百年老茶馆,是个两层小楼,每日都有几个头戴小花帽的维吾尔族老汉凭栏弹唱,吸引了许多游客。登上茶楼,就见里面是个铺着红毯的大榻,茶客们盘腿而坐,听着音乐,一边喝热茶、吃零食,一边闲聊。兴之所至,还有人起身下榻,在极狭小的空间里跟着手鼓的节拍扭动起来。隋唐时流行过胡旋舞,白居易《胡旋女》诗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那舞姿比眼前的情景似乎更热情奔放。如果看到古尔邦节上众人跳的麦西热甫舞,你会承认它与白居易的上述诗句更接近些。
艾提尕尔广场对面就是烟火气十足的汗巴扎,是古城东部最有人气的地方,包罗了你能想到的所有新疆特色小吃:如烤包子、羊肉串、骆驼奶、鲜果汁、馕包肉、手抓饭……应有尽有。
古城里常见的东西,如小院内的核桃树、路边盆栽的无花果、爬满墙头的长藤地锦、民宅门口盛开的波斯菊等,似乎和内地(当地人称之为“口子里”)没多少区别,但在烟熏火燎的烤全羊的香料气味里,在以几何图案为主的秾艳彩裙的光影下,在特有的快速且每句都以上挑的声调结束的维吾尔族语对话声中,这一切却变成了另一种景致。这座遥远的喀什古城依偎在昆仑山脚下,丰富而神秘,遥远而陌生。它曾是西域36国之一,也是电影《追风筝的人》拍摄地,更是2000多年前的丝绸明珠。
在这种特有的氛围中,似乎任何东西都能成为一种装饰。无论是各种各样的商品还是小挂件、老葫芦、破瓷片,甚至还有旧麻袋,都被悬挂起来。印象更深的是到处可见或断或残、或破或损的老旧木车轮被挂在门边,钉到墙上,悬于树干。尽管我在别处也见过用木制轮毂来当点缀物的,但从没见到过如此大量密集的以残破的车轮来做装饰的。它提醒我们,这里的繁盛与富庶,在过去的岁月里全靠木轮车承载而来。今天,它们如同远去的驼队一样,已被小汽车、大货车所取代。
也有些东西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如古城东门边的马踏铁骑铺,老铁匠仍坐在门前叮叮当当地敲打着铁制马掌;坎土曼巴扎里的那些金属农具,至今仍能在南疆各处的农夫园丁手中见到。所谓坎土曼,就是西部地区特有的一种铁制农具,整体看类似镢头,只是头部的形状更像铁锨——新疆干旱且沙土地居多,这种制式使用起来更有效率。
古城东南有一条名为阿热亚的路,阿热亚是裂缝的意思。传说在疏勒国时,曾发生过一次大洪水,眼看全城就要遭受没顶之灾时,地面忽然裂开了一道大裂缝,洪水由此泄出,城中居民才得以幸存下来。人心就是这么奇怪,有些东西如木轮车,尽管早就消失了,但还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记忆里,甚至变成了审美对象。而有些事情就在眼前,我们却能完全忽略掉。我在内地从没见过类似阿热亚路、裂缝街这样的地名。
出古城东大门,正对着另一景点——高台民居,一处建于40多米高、800多米长的黄土高崖上的原来的维吾尔族聚居区。这里经过多次改造,到了仲夏,已开放接待游人。除了面向游客的商铺,原先的居民似乎都已被迁走了,虽焕然一新,但比起古城来明显少了些活力。所幸里边还保留了一段原始区域供人凭吊。满目的断壁残垣,给人以沧桑之感。说喀什老城是2000多年前疏勒国王宫所在地,那是口耳相传,但说这段高崖上的民居曾是距今约五六百年的喀拉汗王朝中后期的遗存,似乎更可信些。高崖后来被洪水冲断,南北分隔。北崖即今古城东门以北地带,据称即喀喇汗王朝王宫之所在,南崖就是今天的高台民居。一到夜晚,南崖北崖华灯齐放,射灯在夜空中来回移动,流光溢彩,又让人怀疑这里应该是个商业中心,不像古迹原址。
在这里,一切都是那样舒缓。白天,男人们上班或做买卖去了,老人们去了巴扎,进了茶馆。小巷内只留下妇女和儿童。孩子们玩陀螺、跳皮绳,在小巷深处玩耍,围在一起分享一盆水煮鹰嘴豆。妇女们撩开用沙枣核做的门帘,围坐在半明半暗大门前,或相互久久地交谈,倾吐着心里话,或倚着木门绣花帽,站在门洞里低声唠着家常。在他们眼里,小巷庭院就是整个世界,他们慈详、知足,不紧不慢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如同一幅中世纪保留至今的图画,感受着古老喀什和悠久民族的脉搏。
在‘喀什老城’里旅拍
到喀什最让我期待的就是旅拍,在去新疆之前就上网去约这个事情了,很怕拍不上,后来到底如愿以偿了。喀什老城真的是好大啊,我跟着摄影师穿过大街小巷,都不知道走了多少的路,反正我是迷路了,不过古城里的景致真是太太迷人了,太太漂亮了,处处都是风景,都能拍出好看的照片来。摄影师还是蛮贴心的,不仅给拍了照片,还满足了给我拍视频的要求,真是挺感动的。至于老城的介绍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如果来新疆不到喀什古城,你可真别说来过南疆了,这里才是最可以让我们真正认识新疆的地方,所以来南疆旅行,一定不可以错过噢!!
喀什古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情独特,素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的美誉。喀什古城作为古丝绸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正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厚重的历史焕发出崭新的魅力。
喀什居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端,地处丝绸之路要道。过去西行的汉使胡商出了敦煌,常走的道有南北两条:南道出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绿洲,经于阗、莎车到喀什;北道出玉门关,沿塔里木盆地的北边,经龟兹(今库车)、温宿(今阿克苏)抵喀什。喀什再往西,就要上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了,也就是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称之为“葱岭”的地方。同样,由西而来的客商僧侣,经过一路的艰辛跋涉,终于下了帕米尔高原,也要在此休整。喀什的茶馆就提供了这样的方便,大家在此娱乐放松、了解将要经过的地方的民俗风情,同时交换各种所需信息,为下一步漫长的旅行做物资和心理准备。
喀什古城景区2015年7月20日正式挂牌成为国家5A级景区,是新疆5A级历史人文景区。
喀什古城景区与居民生活区融为一体,是我国少有的特色迷宫式城市街区和生土建筑群。
景区内有印象一条街、铁业公社、维吾尔医医药巴扎、花帽巴扎、艾提尕尔广场、吾斯塘博依路千年古街、百年老茶馆等特色民俗的点位,有角落咖啡店、九龙泉商业街区民宿、巴格其巷民宿、旅拍等现代文明和古老文化相融合的新兴业态,有开城仪式、驼队巡游、西域公主选郎等精彩表演,还有彩虹巷、布袋巷等网红打卡点,更有汗巴扎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2021年5月,中午的喀什古城街道,游客已经摩肩接踵,喀什老城“古丽的家”。传统的民族乐器在古丽家的小院里奏响,小院的主人沙拉麦提古丽·卡日将游客请进家里,伴着歌声为远道而来的游客献上了维吾尔族舞蹈。在老城的老舞者司马义江·萨吾提的引领下,游客们随歌起舞跳起传统的麦西来普。这个过去再普通不过的一户民居,一幢蓝色墙面的维吾尔族风格二层小院,从家访式旅游点升级为网红民宿。
喀什的市中心,人民路—色满路—亚瓦格路—土曼路合围而成喀什市的“一环”。一环之内,就是“喀什老城”。喀什的老城,散布在方圆大约有2.5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老城改造之前,弹丸之地居住了20万人口的维吾尔族人,喀什市是一个人口稠密的老居民区。走进老城,就走进了公元17世纪。据有关史料记载,这里就是汉代疏勒国国都遗址,也是唐玄奘所记载的佉沙国国都留下来的古城墙,汉代城墙是用夯土构筑的,唐代又用土胚垒砌加固,结果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喀什古称疏勒,公元前128年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南北故道在这个“玉石般的地方”交会“有市列”的城廓,是跋涉辗转于丝绸之路任何方向的商旅、使节们集结休整的理想之地。在地势上,“疏勒”西倚葱岭,东对瀚海。西去的商队,沿途饱尝戈壁沙漠之苦到达此地后,前面将有嵯峨险峻的葱岭等着他们去攀越;东往的贾客,刚从海拔四、五千米的葱岭之间活着下来,在这里稍定惊魂之后鼓勇再行,喀什成为难以抵达又流连忘返的通衢大邑。
喀什的老城是一个“深处”。老城赋予喀什古老、神秘、遥远与陌生的意蕴和一种古朴和芬芳,走进老城,就走进了公元17世纪。穿过解放路上具有浓郁维吾尔族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群,顺着艾提尕尔广场向东,沿着吾斯塘博依街、恰萨路、诺尔贝希路、喀日代尔瓦扎路,进喀什老城,拥挤不堪的民族花帽巴扎等,与不同的巴扎(集市)鳞次栉比。主街的店铺边,纷繁的小巷忽然就深了进去,将热闹的巴扎挡在清幽的民居区之外。从一条小巷走进古城,你犹如走进了通向幽深的八卦迷宫,其间的小道如同虬曲的树干、古拙的梅枝,任其在土屋之间自然延伸,没有尽头。时常让人有走到了胡同的尽头,一转脸又是柳暗花明,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向前,古巷依然幽静深远,穿过一片建设得很密集,高矮不等、参差不起的民居,向积木块似地摞放在高台上,高台的下部是用夯土构筑,上面则用土胚砌成。
踏进老城,你会惊奇地发现,小巷随着地势时而陡坡断路,要拾阶攀登,就向攀上高耸的古堡;时而缓坡下行,脚下一阵轻飘,颇有乘缆车的味道。小巷深处一般都很窄,至多能通过一辆吉普车,路面多用六边形水泥砖和长条青砖铺成,小巷的天空,本该由明澈的阳光统辖,但是,这里的居民偏爱在它的上方建造房屋,一座座“空中楼阁”把小巷里的阳光隔得时明时暗,更增添了小巷幽静而深邃之感。
小巷的路走向和房屋的朝向,似乎全无定律,不分南北朝阳,纵横交错,随着宅院建筑不断扩大延伸,房屋之间层层叠叠,几乎没有一点富余的空间,于是,精明的维吾尔族人自创了风格独具的“过街楼”“半街楼”和“悬空楼”等空中楼阁,在小巷深处向积木块似地摞放在高台上。小巷两边房子的外观几乎是一个模样,一种土色。每隔五六米,一座本色的双扇木头院门,上端和下端钉着几个铁皮打制成的装饰簪,越发显得古老。不时有三三两两维吾尔族妇女从小巷中无声地走过,穿艾德莱斯绸的姑娘像一朵彩色火苗,在幽深的小巷里梦境般地远去了。当你怀着一种悠然的心情在老城踱步,幽深的巷子会将你的心理时间停滞。它们阡陌纵横,它们半明半暗。
一条名叫解放大街的路从南到北穿过古城,把古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街西有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寺南有条吾斯塘博依路,吾斯塘博依本意是水渠或河道的意思,据称两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王宫就建在这附近,故号称“千年古街”。街不宽,两侧全是密集的商铺。乐器铺子的房檐下挂满了热瓦普、都答尔、冬不拉等乐器,还有更多叫不上来也记不住名字的。用它们演奏伴唱的歌声从路的另一头传了过来,那里有一家百年老茶馆,是个两层小楼,每日都有几个头戴小花帽的维吾尔族老汉凭栏弹唱,吸引了许多游客。登上茶楼,就见里面是个铺着红毯的大榻,茶客们盘腿而坐,听着音乐,一边喝热茶、吃零食,一边闲聊。兴之所至,还有人起身下榻,在极狭小的空间里跟着手鼓的节拍扭动起来。隋唐时流行过胡旋舞,白居易《胡旋女》诗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那舞姿比眼前的情景似乎更热情奔放。如果看到古尔邦节上众人跳的麦西热甫舞,你会承认它与白居易的上述诗句更接近些。
艾提尕尔广场对面就是烟火气十足的汗巴扎,是古城东部最有人气的地方,包罗了你能想到的所有新疆特色小吃:如烤包子、羊肉串、骆驼奶、鲜果汁、馕包肉、手抓饭……应有尽有。
古城里常见的东西,如小院内的核桃树、路边盆栽的无花果、爬满墙头的长藤地锦、民宅门口盛开的波斯菊等,似乎和内地(当地人称之为“口子里”)没多少区别,但在烟熏火燎的烤全羊的香料气味里,在以几何图案为主的秾艳彩裙的光影下,在特有的快速且每句都以上挑的声调结束的维吾尔族语对话声中,这一切却变成了另一种景致。这座遥远的喀什古城依偎在昆仑山脚下,丰富而神秘,遥远而陌生。它曾是西域36国之一,也是电影《追风筝的人》拍摄地,更是2000多年前的丝绸明珠。
在这种特有的氛围中,似乎任何东西都能成为一种装饰。无论是各种各样的商品还是小挂件、老葫芦、破瓷片,甚至还有旧麻袋,都被悬挂起来。印象更深的是到处可见或断或残、或破或损的老旧木车轮被挂在门边,钉到墙上,悬于树干。尽管我在别处也见过用木制轮毂来当点缀物的,但从没见到过如此大量密集的以残破的车轮来做装饰的。它提醒我们,这里的繁盛与富庶,在过去的岁月里全靠木轮车承载而来。今天,它们如同远去的驼队一样,已被小汽车、大货车所取代。
也有些东西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如古城东门边的马踏铁骑铺,老铁匠仍坐在门前叮叮当当地敲打着铁制马掌;坎土曼巴扎里的那些金属农具,至今仍能在南疆各处的农夫园丁手中见到。所谓坎土曼,就是西部地区特有的一种铁制农具,整体看类似镢头,只是头部的形状更像铁锨——新疆干旱且沙土地居多,这种制式使用起来更有效率。
古城东南有一条名为阿热亚的路,阿热亚是裂缝的意思。传说在疏勒国时,曾发生过一次大洪水,眼看全城就要遭受没顶之灾时,地面忽然裂开了一道大裂缝,洪水由此泄出,城中居民才得以幸存下来。人心就是这么奇怪,有些东西如木轮车,尽管早就消失了,但还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记忆里,甚至变成了审美对象。而有些事情就在眼前,我们却能完全忽略掉。我在内地从没见过类似阿热亚路、裂缝街这样的地名。
出古城东大门,正对着另一景点——高台民居,一处建于40多米高、800多米长的黄土高崖上的原来的维吾尔族聚居区。这里经过多次改造,到了仲夏,已开放接待游人。除了面向游客的商铺,原先的居民似乎都已被迁走了,虽焕然一新,但比起古城来明显少了些活力。所幸里边还保留了一段原始区域供人凭吊。满目的断壁残垣,给人以沧桑之感。说喀什老城是2000多年前疏勒国王宫所在地,那是口耳相传,但说这段高崖上的民居曾是距今约五六百年的喀拉汗王朝中后期的遗存,似乎更可信些。高崖后来被洪水冲断,南北分隔。北崖即今古城东门以北地带,据称即喀喇汗王朝王宫之所在,南崖就是今天的高台民居。一到夜晚,南崖北崖华灯齐放,射灯在夜空中来回移动,流光溢彩,又让人怀疑这里应该是个商业中心,不像古迹原址。
在这里,一切都是那样舒缓。白天,男人们上班或做买卖去了,老人们去了巴扎,进了茶馆。小巷内只留下妇女和儿童。孩子们玩陀螺、跳皮绳,在小巷深处玩耍,围在一起分享一盆水煮鹰嘴豆。妇女们撩开用沙枣核做的门帘,围坐在半明半暗大门前,或相互久久地交谈,倾吐着心里话,或倚着木门绣花帽,站在门洞里低声唠着家常。在他们眼里,小巷庭院就是整个世界,他们慈详、知足,不紧不慢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如同一幅中世纪保留至今的图画,感受着古老喀什和悠久民族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