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情日记 |
我有一个习惯,在网上看新闻的时候关注网友的评论超过新闻本身。我发现,网络上的高人实在多滴很,他们的评论往往让你看到新闻背后的新闻,给你启发之上的启发。哈哈,我实在太喜欢那些可爱滴网友了呢。
今天看的新闻是《于丹回应博士联名质疑:中国文化需要上课的人多》,我也是看了一整页的评论,呵呵,实在是精妙极了。对于于丹这个人,我不认识也不熟悉,只偶尔看见她口沫横飞地在央视讲课。听过几句,不以为然就换了台。以后碰到直接换台。
我比较喜欢易中天老师的东东。记得我看了之后逢人就推荐,就好象自己是他的托儿。但是,给那样风趣又博学的老师当托儿实在是自己的幸福呢。不过后来网络上也有人骂他,想想也不奇怪,有句俗话说得好啊:出头的椽子先烂。
说说于丹。主要是说说大家的评论,因为自己看得少,不便多说,不喜欢归不喜欢,客观还是挺重要滴事情。但是,有句话还是要先对于丹说(尽管她百分百听不见)。甭管别人如何对你,你这话说得不对——“现在中国文化需要上课的人,比需要下课的人多。”
为什么不对呢?中国文化的帽子太大,你承受不起。何况,就算需要你也未必有资格给大家上课,说“交流”还差不多。说到底,你研究的东东不是这个——做人有时候需要低调,当然,更需要厚道,绝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啊。
就说网友的评论吧。网友甲说“诸子百家,原来也没有说谁的论点、思想没有问题,在今天这个时代,也应该是这样。象什么十博士抵制于丹才是最蠢的行为,应该提倡各抒己见,你们也可以发表你们对诸子百家文集的心得噻!”
呵呵,此网友应该是云贵川地方的人,直率之余把家乡话都带出来了。说的不错,百家争鸣嘛,大家都有机会,在理。属于理智型的网友,不可能是老于的托儿。我欣赏。
网友乙“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呵呵,此人不是托儿就是老于的亲戚,弄不好……甚至可能是她本人呢。请问,谁能够把老于的复杂身份说得如此全面,老于都未必说全的东东它全知道,可就是没有自己的意见,就拿一些头衔压人而已。哈,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个企业老总,他滴名片是折叠成一本的,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头足有上百个,比老于同志的壮观多了。此评论实属败笔,我要是老于一定将它臭骂一顿——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扣劳务费一块二!
网友丙惜墨如金,只有短短滴一句“口若悬河,言欠得体........象搞传销的”。哈哈,此网友但大滴很,也不知道给人家学者留面子,连“传销”这样的字眼都出来了啊。不过,说的有些在理但不够准确,为什么?老于人家不过是“宣传销售书籍”而已,不能简称“传销”,那可是犯法滴事情。人命关天,手下留情啊。
网友丁说“于丹之流只是哗众取宠,蒙蒙外行而已”。有些人身攻击的味道,不太好,建立和谐社会不应该伤人家自尊啊。何况,人家号称学者,你有本事说些内行话吧……你看我,看的不多,就不敢在人家的内容上说什么风凉话了吧。
网友戊说“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津津有味,而读她的"庄子心得'我却味同嚼蜡!从人文学的角度讲,于丹不应该再在" 百家讲坛"讲"庄子',在课堂上讲是完全可以的!而在"百家讲坛'讲"庄子',这是于丹在人文学上的一个小失误吧?人之不完善的地方吧!”
呵呵,又一个理性的网友,善良滴很,话只说一半,但是令人欣赏。看得出,此网友还是挺喜欢老于的,只不过觉得老于有些过头而已。但是古人说滴好——过犹不及。我想老于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吧,适可而止很重要,就象一个演员,入戏太深,卸装之后却出不了角色,最终把自己给忽悠进去了。结局有些惨的说。
最后要提的一个网友戌说滴最很,(呵呵,俺学问浅得很,天干地支数不清楚,大家别骂我啊)他说——“一部"论语心得"功成名就,够意思的了:再弄一部"庄子,'为什么!利吧?一个"利'字,逃脱的人有多少? 于丹也不例外!重看于丹,有学问,做人,不高尚,为利所害!”
对于这样的评论,我也不敢妄加评论了,留给大家思考去吧:)
以上文字如有得罪什么人,俺一定是无心的,拜托大家不要跟俺计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