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 夜观星象, 兼谈“行星望远镜”
(2008-08-18 17:05:20)
标签:
行星望远镜望远镜选择天文器材行星观测杂谈 |
分类: 天文器材发烧 |
摘自:http://www.astroview.com.cn/thread-1581-1-1.html
(一) 前篇-- 观测记录
上次Dinosau Point夜观星象回来, 就一直没有机会再出去, 主要是当地天气不好。
上周末正逢暖气流低压控制, 所以观测条件变的很好。 于是上网和当地一些爱好者约好, 周六晚在Henry
Coe森林公园山顶见。从家驱车去Henry Coe就45英里, 但是由于最后20公里是山路, 一路也开得小心翼翼,
差不多一个小时到了山顶, 看到有几个人已经在那里架大炮了, 心里安慰了不少, 因为生怕被人放鸽子(好几次了!)。
架设Obesession 12.5真的是轻车熟路了, 不多时, 就可以空下手来和旁边的同好聊天了。 Mark算是老朋友了,
今儿他还是带了C11, 架设在了Losmandy G11上, 同时还放了个Orion 100
f6的achromatic折射在C11旁, 看来是广角, 高倍两不误! Tony是个白发大伯,第一次相见, 相互问了声好。
他带来的是20"的Dob, 好一门大炮啊。(由于忘了带相机电池,没有拍照片, 有点遗憾)
废话不说了, 天黑下来,直接看天。《Turn Left At Orion》是我用的一本观测书,
上面按照列出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天体,作为初学者的我来说,非常合适。 当然,
少不了星图一本,我用的是Sky&Telescope编辑社出的口袋版, 列出了8等星, 也够用了。
当然今后肯定要上最全面的《Star Altas 2000》, 那是后话。 Henry
Coe那里的南天,西天还有西北天都很亮,所以着重观测东天和北天。 天顶也不错, 17P Homle彗星用肉眼依稀可辨,
在双筒里就好看多了。 M31在双筒里还是那样壮丽, 对比度也足够高, 可以看到一些黑色的间隙,
甚至连M33都能在双筒里看到细节。M44和M45也是双筒的好目标, 在7度的视角里更能看出其形状。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
一些冬季和春季的常见目标我都没有漏下, 尤其是那几个有名的星云: M81, M82, NGC3077,M97,M108, M109等。
M82的形状很清晰, 中间的红色条状细节可见, 虽然在肉眼看来只是清一色的灰色而已。 南边的M41, M46,
M47弥散星团在Obsession也很吸引人, 尤其是M46里的NGC2438, 依稀可见其红色。天顶的M35, M36,M37,
M38和M67看的眼都花了, 我基本放弃了去数每个星团里大概有多少星。NGC2392(“小丑脸”)也是相当有趣的一个行星状星云,
由于比较明亮, 我几乎能用“averted vision”看到一些细节, 虽然不能完全说象个小丑脸, 倒也看到一些细纹。当然,
中心的那颗恒星就太容易了, 直视都很亮2。当然, 冬季最好看的M42,M43还有horse head我是不会放弃的,
由于手头没有UHC或者OIII, 看horse head时, 不是很明显, 只能依照照片上显示的位置去尝试分辨,
倒是靠Alnitak比较近的云气很清晰。 M42和M43就不说了, 跟看照片没有太大区别, 只是颜色稍微不同,
因为人眼夜间对红色敏感度下降, 所以Orion大星云显示的是蓝绿色, 当然云气的形状和纹理非常清晰, 我相信任何人看到了,
都会被镇住, 一点不夸张, 尽管南天并不是很黑。 Trapezium六合星实在容易, E和F在70x左右就很清楚了,
真是没有挑战性。
很多有经验的观测者都说, 12.5"是刚能打开深空大门的一把钥匙, 此话不假, 尤其是配合一定黑度的天空,更能显示其口径的威力。
当然, 看行星理论上来说, 只要seeing足够好, 也应该能震撼人。 下面就是当夜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了: 火星。
上次外出用Obsession看火星基本失败, 因为那晚在Dinosau Point的高空涡流实在太厉害, 基本没法看。 而Henry
Coe那晚, 大气非常宁静, 虽然透明度不是最佳。 用Paraccor+nager 7mm, 大约260x看火星,
我就发现图像相当的清晰, 火星边缘非常干净, 表面对比度相当的高。 暗区和极冠都很容易就识别了。 尤其难得是,看了一会儿,
图像也不怎么受大气扰动影响, 于是我决定用2xbarlow+9mm Nagler放大到340x左右看一下,
令人吃惊的是,图像依然非常清晰, 而且由于表面亮度下降, 低对比度细节更容分辨了。 嗯, 一不做, 二不休,
干脆试验一下2xbarlow + 7mm Nagler: 450x!... 只觉得眼前的景象从未见过... 太难得了,
如此高倍,清晰的火星! 当然, 在如此高倍下, 用Dob就有点麻烦了, 加之那晚我没有带equatorial platform,
无法跟踪, 用手跟需要很大的耐心。 还好, Obsession不愧为市面上最顺滑的Dob之一, 450x手跟也能应付,
尤其是水平角的运动, 在火星几乎在天顶的情况下, 一点不让人难受。 我当时要有3mm的广角目镜(Nagler Zoom视角太小,
不好用), 我肯定要试验一下520x!
看了半小时火星, 我忍不住让旁边的Mark来分享一下450x的火星, 不过对一个用惯了跟踪的人来说, 手跟有点不习惯,
Mark最终还是放弃了, 虽然对于如此大而清晰的火星很不舍。我早知道seeing如此之好, 就带上跟踪装置了
12点半左右, 起雾了, 我的目镜上结了很多露, 赶紧收家伙, 下山。 回到家, 用电吹风处理一半天, 所幸没有任何损失。
(二)器材点评
Obsession 12.5“一点没有让我失望, 上次在Dinosau Point已经被震撼的不行了,
这次的火星经历使得我对用牛反看行星更有信心了。 在一定的条件下, 大口径牛反观测行星绝对是不输中等口径的APO。Obsession
12.5”Dob 17%的二次遮蔽, 高精度的主镜和二次镜, 完全冷却的光学表面以及精准的光轴就等于高性能的行星观测系统。
这次观测深空, Nagler 26mm T5和Nagler 13mm T6再次证明是一对黄金搭档, 本想把朋友的Nagler 17mm
T4也带来试验一下, 最后还是放弃了。 事实证明, 13mm和26mm的组合对于中低倍的观测还是相当完美的。在观星的时候,
Nagler本身的Pincusion失真不是很明显, 但优异的边缘表现和82度的广角却让人难忘。
9mm和7mm的中高倍表现也相当令人满意, 和长焦镜子配合, 完全胜任所谓“行星目镜”。 当然, 和2x的TV barlow配合时,
我注意到边缘色差还是有点明显的, 尤其是在视场外沿20%左右, 能看到火星边缘呈现的色差, 这在Nagler zoom
3-6mm中是没有的。 看来上Nagler 5mm T6还是有点必要的!
Paracorr就不再多说了, N26没有Paracorr边缘表现不尽如人意, 加入Paracorr就完全上升到另为一个档次, 和f8
APO(TSA102S)里的表现不分伯仲。
(三)谈谈“行星望远镜” (第一版)
从刚刚接触望远镜开始,行星观测一直是一个主题, 我相信对任何进入业余天文观测的人来说,这几乎是一定的。
下面我结合自己用过的10几台望远镜:
Meade AR5
Orion ED100 “semi-Apochromatic”
Stellarvue 102APO “semi-Apochromatic”
Intes Micro MN66 Mak-newt
Tak FS128 Apochromatic
Tak FS102 Apochramtic
Orin 100mm f6 Achromatic
Meade ED127 semi-Aphchromaticwww
Orion XT10i Dob
Tak TSA102 Apochromatic
Obsession 12.5 Dob
还有看过不少次, 虽然没有拥有过的AP155, Stellarvue 102T (APO), TMB 152 (APO)以及 Tak
TOA130
首先, 要看行星, 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口径和精度。 口径保证了在一定倍率下的出瞳, 出瞳太小, 行星太暗, 不容易看清楚细节;
精度不够, 导致MTF在中低频段性能下降太多,因而损失太多低对比度细节, 火星和木星表面的低对比度细节太多,
所以要要求最高。口径好理解, 同等价格下, 牛反的口径可以最大。 精度包括太多因素: 色差和球差是近轴误差里最关键的两个,其他如彗差,
场曲还有失真等都是相对远轴性能而言, 对于行星观测不是那么关键。 因为一般我们总是把行星放到视场中心,
所以关心的也是中心的各种像差校正。
牛反在精度保证的情况下, 是我最推荐的行星观测利器。 一个8” f6左右的牛反, 配合20%以下的二次镜,
1/8精度的主镜,1/10精度的副镜, 良好的通风, 散热, 就能保证很好的光学性能, 在seeing允许的条件下, 可以把高档5”
APO打得满地找牙。看土星绝对震撼! 看木星和火星也能让你吓一跳。市场上高精度牛反太多, 就不一一列举了。
和牛反接近, 但光学性能更出色的是马牛, 实质就是一个牛反加月牙校正镜, 对近轴和远轴的彗差校正非常有效,
因而对于牛反系统对光轴校正比较敏感的“缺陷”有很好的补偿作用。同时由于月牙镜的使用, 可以取代二次镜支架,
消除了令人讨厌的二次架衍射阴影。 高精度马牛以俄罗斯Micro Intes和美国TEC公司的为最佳代表, 后者基本停产,
所以就剩IM的MN系列牛反了。 一台Intes Micro MN76绝对是行星观测的最佳武器之一, 缺点就是价格比牛反昂贵,
同时冷却也比较慢。
反和马牛有个问题, 就是跟踪。 看行星, 跟踪太重要了, 可惜牛反设计导致其在赤道仪上的观测位置非常难受,
所以我更倾向于Dob加跟踪台的设计, 既保留了Dob的方便, 也增加了高倍使用的可用性。
马卡由于二次遮蔽一般都在30%左右, 对行星表面对比度有可辨的损失, 表现为看到的图像颜色不够鲜浓。 尤其是火星和木星观测。 当然,
对于土星, 由于Cassini Division是最吸引眼球的部分, 而且又是高对比度细节,
对由于30%遮蔽带来的中低对比度损失不敏感, 所以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加之马卡一般焦比很大(f10-f20),
对于目镜的挑选就非常便利了, 用中焦段目镜, 即保证一定的ER, 也对目镜的素质要求不是那么高了。 Intes Micro,
TEC还有英国Orion Optics的马卡都是值得推荐的。 比如,Intes Micro
M715DX就是一款非常出色的马卡。
SCT我一般不推荐用来看行星, 除了勉强能看土星以外, 对于木星基本上不可用(不好意思, 打击了一大片)。
SCT的设计局限导致其系统stehl ratio很难到70%以上, 所以对于低对比度细节实在是灾难! 当然,
SCT设计本来就不是针对行星了, 用它来看木星真的有点张冠李戴了。
Complex Optics里还有DK和RC, 前者的代表作是Tak的Mewlon系列, 没有亲眼看过, 不做评价,
但是从论坛几位老毒物的使用情况来看, 表现不俗! RC是针对摄影优化的, 在牺牲中心素质的情况下, 换来了整个视场的表现,
一般不合适做行星观测。
前面都说了花钱最少情况下, 获得最多口径的途径, 折射, 尤其是APO显然不合适上述条件。 地球上有好几万15”以上牛反的用户,
却只能在天文台里看到12”以上的APO。
先说说achromatic。 很多人对普消避而远之,觉得普消的色差太大, 无法看行星。 其实一台5“以上,
f10或者更慢的普消,完全可以作为行星观测用。 尤其是配合一定的滤镜。 人眼配合大脑, 有相当强的过滤色差作用, 在如此条件下,
一些细节也不见得就不可见。 我曾用AR5观测木星很长时间, 后来用ED100也同时观测过, 没觉得AR5在细节表现上有多差,
尤其是配合baader的”semi-APO“滤镜以后。 当然, 现实情况是, 一般厂家为了追求低成本, 高利润,
对诸如AR5这样的普消, 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 使得实际产品素质和应该达到的设计指标相距甚远。 看过不少国产普消, 球差实在是不能忍!
倒是我那台用了一个礼拜的Orion 100mm f6普消球差校正相当好, 只是色差太大, 只能用在40x以下,
作为广角观测使用。我的建议就是, 挑一台5”甚至6“, f8或者更慢的普消, 尽可能选择球差校正良好的样品, 配合滤镜,
这样也能看到相当多的细节。
最后谈谈APO。 显然, 条件允许, APO是同等口径下所有镜子里成像质量最好的, 尤其是对低对比度细节的表现, 无人能比,
同时对seeing也不是那么敏感, 所以适应性也最强。 这里,我就不多说素质问题了。 咱说说口径, 到底多少口径才能看到细节?
我个人觉得4”开始, 你能注意到细节, 5“开始, 你觉得一些细节容易识别; 6”开始, 大多数细节都能容易辨识,再往后,
取决于当地的seeing条件了。举例说, 木星GRS: 4”里能看到GRS, 觉得中心有点不同的颜色; 5“里中心的斑点明显;
6”里中心斑点很明显。 当然,由于口径和价格呈3次方关系, 所以到最后,价格一般是决定因素。 这也是最后很多人都选择5“
APO的原因。 5” 代表着Rayleigh 极限是1秒左右,
这样的分辨率在良好的seeing底下能呈现足够让你屏住呼吸的细节和色彩表现。5" APO里, TEC140(5.5”), AP130
f8.35, APM/TMB 130 f9.3还有Tak FS128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
当然最近新推出的AP140也完全可能是一个完美选择。
TEC140: f7, 油头, 436-1000nm focal shift小于0.02%, 480-650nm(人眼最敏感的光谱)
综合strehl ratio超过95%。 制作精度高, 冷却快, 性能优异。
AP130和APM/TMB 130 f9.3算是是5“里色差和球差校正最好的APO了, 就是镜筒有点长。
6" APO里, 我个人觉得TEC160FL是当之无愧最佳选择, 就是12000USD的售价令人却步。 AP155光学素质非常接近,
但是其机械性能无出其右。 AP160和TEC160FL各有千秋, 但是前者实在是千金难求!Tak的FS152由于萤石的使用,
使得对比度和背景黑度都相当高, 虽然有轻微色差, 但是对于木星的观测是没有影响 ,甚至看其了, 木星更有颜色和生气!APM152
对比度也相当的高, 就是镜片有些厚, 同时由于是空气隔离,6个表面的镀膜并非最优, 所以, 行星周围的眩光在极端条件下会多一些,
不过我相信没人能看出来, 这只有在摄影的时候体现出来。 因而对行星观测,
我觉得APM152和其他列举的6”APO一个档次。
4“ APO我接触也比较多, 但这里我先不细说, 因为我还有一篇”TSA102S评测, 兼谈4” APO”中会总结。 结论就是,
目前为止, TSA102s是我用过最好的4“ APO。 先卖个官子,呵呵。
80mm APO现在真是多, 不过口径太小, 多数情况下, 不适合“严肃的”行星观测, 这里就不说了
由于我们都是价格指导的消费群体, 所以下面我简单总结一下, 不同价位下我个人觉得最合适的行星主镜, 注:
只是OTA,不含其它配件(包括赤道仪)。推荐指数由高到低。
500USD以下:8“ f6 Synta Dob, 5“ f9 或者 6” f8 高质量achromatic, 6“
国产高品质马卡;
500-1000USD: 10” f5-6 国产Dob, 4“ 国产ED(只推荐Synta ED100, 其他不推荐),5“
Intes Micro MN56, 7” 国产马卡;
1000-2000USD:高精度8” Dob,Intes Micro MN66, MN65, Orion ED120, Intes
Micro M703;
2000-3000USD:10-12” 高精度 Dob, intes micro MN76, Intes Micro 715DX,
Mewlon 210, 180, TMB 115, Tak TSA102s, Tak FS102, TV102;
3000-4000USD: Obsession 12.5", Starmaster 11", 其他12“ 左右高精度Dob,
FS128 (used);
太高价格的咱就不提了。
最后补充一下, 我前面是针对光学素质而言的, 其实机械性能也很重要, 调焦座, lens cell, mirror cell等等。
大家要擦亮眼睛啊!
没有好好准备,一口气写出来的,还请大伙补充, 我会经常修改这个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