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中将0.018mm的针孔通过3W发光二极管照明,针孔放置在望远镜前12.8米处,因此在大观80ED的480mm的焦点上产生0.3角秒的针孔像,远小于80mm口径物镜的理论分辨率(目视分辨率为140/80=1.75角秒,照相分辨率选用的0.46微米波长略有不同,按114/D计算,而杜氏极限算法则为=116/D,结果类似),艾利斑直径假设为理论分辨率的两倍,因此艾利斑的直径约为3角秒,但由于要拍摄星点的摄像头像素间隔只有5.6微米,如果直焦拍摄则艾利斑占用的像素太少无法形成圆圈状,因此测试中加入TV5X巴罗镜进行放大,使其角度增加到15角秒,约为木星直径的一半,就能利用摄像头拍出比较完整的艾利斑光环。
测试时要将门窗关闭,否则气流扰动会破坏光环的呈现,因此人工星点检测能创造比实际星点更佳的环境。
下面的照片记录了840K摄像头的CCD从焦内到焦点再到焦外的衍射环的变化(840K摄像头接在TV5X巴罗镜后拍摄),在焦点位置我们能看到中心亮点的周围还有一圈较为明亮的圆环,这就是艾利斑(照片中采用了不同的增益记录了四张焦点位置的光斑)。

照片中焦内和焦外的衍射环都比较同心,说明光轴没有太大问题,但靠近焦点的焦内、焦外衍射环表现的还不是很好,说明光轴还没有调整到最理想的状态,此外,焦外的衍射光斑也没有焦内那么漂亮,衍射环外的蓝色溢出部分比较明显,说明各个谱线的重合程度还不是很完美,此外同心环还略有些变形,似乎镜头组内部的压力还不是很均衡。
恒星星点衍射环检测
将大观ED80对着猎户座的参宿七,同时接上TV5X后利用840K摄像头拍摄并叠加,天气的能见度和宁静度都不是很好,效果如下:
实际测试中的星点与人工模拟的非常相似,但受大气扰动的影响,衍射环需要通过叠加才能成为比较明显的圆环,焦内焦外的光斑同心度仍然存在少许问题。
分辨率测试
通过分辨率测试卡能快速的了解镜头的解析力,下面对ISO_12233测试卡(用600DPI的激打拼接而成,能将“20”的线条打印出来,幅面有40X30厘米)进行满屏拍摄(点击放大到100%),效果如下(没有加入锐化):

照片显示这款望远镜中心区的解析力表现正常,能分清标记为“20”的线条,但四周成像的分辨率有所下降,亮度也不够均匀。
下面一组照片分别通过直焦、2X巴罗和5X巴罗放大的形式对140米出的小灵通天线进行拍照,用来检测大观ED80的极限分辨率,同时采用840K摄像头拍摄下视频并进行叠加和锐化处理,效果如下:
从上面的对比不难看出,大观ED
80在直焦下成像比较犀利,不过此时CCD的像素间隔还不够完全体现这款望远镜镜头的威力,在2X巴罗上表现最好,到了TV5X进行5倍放大时,已经接近这款望远镜的极限分辨率,虽然天线上的文字已经快要分辨出来了,但其口径较小的限制也就暴露出来了,天线座的两侧的边缘也不再那么清晰,有少许颜色溢出,对比度下降,似乎还存在稍微不同轴的现象存在,这表明超高倍观测大行星或者拍摄还存在口径引起的局限性。
再来看看室内环境下(减少了大气扰动的干扰)利用光栅测试卡来大致判断该款望远镜的分辨率,测试时在物镜前13米处放置不同条纹间隔的光栅,然后通过大观ED80对其对焦,加入TV5X巴罗和840K捕捉结果并叠加分析,光栅条纹之间相对于物镜的夹角分为为2、1.6和1.48角秒,从获得的图像上判断光栅条纹能否被准确的分辨,从而获得大致的精度,由于这类的测试要通过平行光管产生平行线后测试才标准,这里只能靠增加距离(超过焦距的20倍以上)来减少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所以结果仅供参考。此外,通过改变光栅背后照明的亮度来模拟改变光栅条纹的对比度,以查看望远镜对不同对比度的景物和天体的表现。
上面的图片中标出了光栅条纹之间的夹角、对比度高低以及是否通过软件RegiStax4进行锐化处理,其中间隔为2角秒时大观ED80能准确的分辨出各个条纹,即使降低了背景灯的亮度也能获得不错的效果。
当分辨率降低到1.6角秒时,条纹之间已经变得不那么明晰,低照度下条纹难以分辨,必须加强锐化才能进行区分。
当分辨率降低为1.48角秒时,即使高亮度的背景照明下不叠加也已经无法分辨出条纹了,由此不妨可以推算出该镜的分辨率大致在1.6角秒左右,但要保证被观测景物和天体足够的明晰则分辨率只能在2.0角秒左右,通过技术手段则能接近杜氏极限分辨率算法(116/D)的1.45角秒,总体来说表现不错。

色差测试
从目视效果来看,大观80ED调整过光轴后低倍(80X以下)下视场明亮而清晰,即使在90~120X的倍数(使用大观ED80搭配的PL5.5和TMB行星系列的4mm目镜)下也无可见色差,高反差物体的边缘干净而清晰,颜色纯正。如果将放大倍数提高到190X(使用TMB行星系列的2.5mm目镜,放大倍数接近口径的2.5倍)则清晰度提高的并不太多,高反差景物边缘的反差/对比度下降而出现泛白的情况,已经略微能够感觉到色差的存在,相信已经达到了该镜头的极限,一款ED镜如果能满足1.5倍的口径放大率(对于80mm口径的望远镜就是120X)时就能较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
与数码单反连接时,如果已经装入了带有合焦提示的电子接环,则能明显感觉到这款望远镜的方便之处,无论是地面景物还是较亮的天体都能准确合焦,基本上一出现合焦提示音就能拍下真正合焦而清晰的照片,合焦的范围大约在0.1~0.2mm之间(粗调手轮大约转1~2mm的范围内,而微调手轮在10~13mm左右,大约45度的夹角范围内),而使用的普消镜头往往需要在合焦提示的范围外再拉出一点才能真正拍出清晰的照片等等诸如此类的高难度操作已经不再需要,照相机无需与电脑连接采样就能拍到合焦准确的照片,大大简化了操作。
首先选择20米外的节能灯作为测试目标,利用其分明的边缘作为测试的对象,看看在正常的曝光范围内能否出现明显的色差。测试时利用大观ED80和佳能400D进行直焦测试,结果如下:

从照片我们看到直焦状态下我们在节能灯的内外侧基本上看不到色差,但四角的情况就差了很多,表面其像场并不平坦,而且右侧更逊色一些。
接着我们将目标转向工地照明用的水银灯,因为水银灯的特性能更容易的看到镜头的蓝边现象,结果如下:

从照片看,中心区域几乎看不到色差(右下角缺口状阴影是位于水银灯前方的方木,因此略微泛出蓝色),但如果继续曝光到过曝状态,边缘会出现略带浅绿色的芒光,似乎对比度方面还不是特别理想。
下面的照片采用佳能400D直焦方式对月亮进行拍摄,前一张的上弦月拍摄时能见度较好但宁静度不足,第二张下弦月的能见度和宁静度都不错,两张的ISO为100,快门为1/250秒,标准模式100%原图。月面细节方面解析的不错,边缘的锐度表现正常,基本上看不到色差,由于没有合适的接口将TV5X安装在单反前面,这里就没有加入更大倍数的测试,在后面的第三部分则会有类似内容供大家参考:


将大观ED80架设到LXD75赤道仪上并使用南京GOTOStar进行跟踪来拍摄参宿七,曝光时间为20秒,采用RAW取线性输出,白平衡设定为日光,其他按默认设置,效果如下:

照片中心区的星点汇聚良好,星点为纯白色,亮星光芒外缘略微带轻微的蓝色,照片边角的汇聚要差一些,发生了明显的变形,估计只能搭配大观下一步开发的减焦和平场镜才能减少这种变形情况的发生。照片下部列出了中心星点在不同曝光时间下的表现,亮星左侧有一小星点,表明聚焦良好,但随着曝光时间的增加,小星点就隐藏在光芒中了。
那么大焦比的普消能否接近ED镜的效果呢?下面将一款口径为100焦比为12(焦距1200mm)的普消也进行了拍摄(140米处的小灵通天线),再用大观ED80类似倍数的照片来对比,就不难发现其中巨大的差异,看来要追求更好的效果,升级器材则是无法避免
总体来看,大观ED80具有很好的目视效果,即使高倍率(120X)下观看天体或者地面景物也不易察觉到色差,成像锐利而明亮,完全不同于普消的那种感受,最高倍数可以接近190X,但也许是因为光轴还不在最佳状态,成像的对比度已经开始下降。在拍摄方面,由于中心区色差控制的比较好,直焦拍摄时也基本上看不到色差的存在,不过经过长时间曝光(过曝)或增倍镜放大后我们还是能在高亮物体的边缘找到一些残留的蓝色溢出,高倍率下拍摄大行星有些难度,此外整个视场不够平坦,周边的成像要明显逊于中间,拍摄深空照片时还需要对周边的边缘区域进一步进行裁剪。
自此大观ED80红B版APO望远镜的主要检测项目就结束了,在第三部分将主要从地面到天空贴出此镜的拍摄效果,有单反直焦的地面景物,接巴罗高倍行星和月亮,以及初步尝试的彗星和深空天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