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诗经>考辩古人的狩猎生活及狩猎文化

<诗经>三百零五篇,直接或间接反映古人狩猎生活的二十二篇.这是一个比例很高的数字!由于<诗经>文学和史料的双重价值,透过这二十二篇狩猎诗,可以撩开二千五百年的帷幔,去品读一下古人(周及春秋)原始的狩猎生活及浪漫的狩猎文化.
一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雅有<大雅>、<小雅>;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狩猎诗主要集中在<风>和<雅>中.
<风>中有<兔罝>、<野有死麇>、<何彼秾矣>、<驺虞>、<兔缓>、<叔于田>、<大叔于田>、<女曰鸡鸣>、<还>、<卢令>、<伐檀>、<驷驖>、<七月>、<九罭>;<雅>中有<鱼丽>、<南有嘉鱼>、<车攻>、<吉日>、<小弁>、<巧言>、<采绿>、<苕之华>.
<诗经>形成的时期,大约在东周及春秋中叶,前后跨度约五百年.这个时期,是西周土崩瓦解,春秋诸侯称霸,社会趋于动荡的时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籍田制”被废除,成批的奴隶转化为“隶农”.农业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主要产业,农耕也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相比之下,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狩猎,已经退居从属地位.但是,人类毕竟是由狩猎﹑放牧转为农耕的.从野生动物那里获取和扑充热量,既是生命的遗传也是生存的必然.这也正是<诗经>狩猎诗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二
<诗经>狩猎诗(以下简称狩猎诗)真实生动的纪录了当时狩猎活动,客观而形象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贵族的狩猎狩猎诗中,把贵族的狩猎活动描绘的规模盛大.贵族的狩猎,主要是以此来消遣或者强身健体.
<驷驖〉
驷驖孔阜
六辔在手 公之媚子
从公于守
奉时于狩
辰牡孔硕 公曰左之
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
四马既闲 輶车鸾鏕
载獫歇骄
这是一首描写秦君狩猎的诗.前两节把狩猎的场面写的很激烈,最后一节则写的很放松,在节奏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此来宣扬秦君围猎的胜利.
<车攻>:
我车既攻
我马既同 四牡庞庞
驾言徂东
田车既好
四牡孔阜 东有甫草
驾言行猎
之子于苗
选徒嚣嚣 建旐设旄
搏兽于敖
驾彼四牡
四牡奕奕 赤芾金舄
会同有绎
決拾既佽
弓矢既调 射夫既同
助我举柴
四黄既驾
两骖不猗 不失其驰
舍矢如破
萧萧马鸣
悠悠旆旌 徒御不警
大庖不盈
之子于征
有闻无声 允矣君子
展也大成
这是一首描写周宣王狩猎的诗,主人公驾着四匹公马,衣着华丽的服装,旌旗招展,前呼后拥,风光无限.
<吉日>:
吉日维戊 既伯既祷
田车既好 四牡孔阜
升彼大阜 从其群丑
吉日庚午 既差我马
兽之所同 麀鹿yuyu
漆沮之从 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 其祁孔有
儦儦俟俟
或群或友
悉率左右 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 既挟我矢
发彼小豝
殪此大兕
以御宾客 且以酌醴
这同样也是一首描写周宣王狩猎的诗.从诗中看,天子狩猎有自己的专用猎场,而且各种野兽齐全,数量众多,“以燕天子”,让天子射杀方便.诗中写的“小豝”和“大兕”,分别指的是小猪和野牛.最后天子用野味和美酒大宴宾客,就是天子亲自获取的这些猎物.
平民的狩猎
相比贵族的狩猎,平民的狩猎更加充满生活的情调.
<野有死麕〉篇:
野有死麕
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
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
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
无感我帨兮 无使尨也吠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猎人爱情的诗篇.古人恋爱,男子要送女子野兽皮为定情之物.闻一多<新义>:“古人婚礼纳徵,用鹿皮为贽.”诗中写道,青年猎人猎获了鹿和獐,用白茅捆着送给心上人.白茅也称为香茅,古人用于祭祀.从诗中看,青年猎人“吉士诱之,”有些迫不及待,姑娘虽含情脉脉却“舒而脱脱兮.”写出了男子热烈和女子含蓄的两个侧面,真实而生动.
<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 明星有灿
将翱将翔 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 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 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 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 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 杂佩以报之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对猎人夫妇清晨床上的对话.妻子说,雄鸡在歌唱,你快起来把那鸭和雁都射伤.丈夫依恋床上的温存,借口天还未亮,不愿出猎.妻子说,你射回来的猎物我将它烹饪,用这佳肴来下酒,又弹琴又鼓瑟,生活安静幸福,与你白头偕老且不好!这是一幅典型的家庭和谐图.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两人世界,相濡以沫,平淡而实在,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幸福观.
狩猎诗还客观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阶级矛盾.<七月>篇中写道:“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言私其豵,献豣于公。”第一句意为,打得狐狸,皮要献给公子做皮袄;第二句为,打得小猪自要它,三岁大猪献官家.在<伐檀>一诗中,则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不劳而获行为的强烈不满以及辛辣的讽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而庭有县貆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而庭有县貆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而庭有县鹑兮。”
三
在周及春秋时期,社会广泛存在着对英雄的崇拜心理,其中之一,就是对猎手的崇拜.猎人的英武及高超本领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
《卢令》:
卢令令
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
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
其人美且偲
这首诗,通过对一位猎人的外貌、超群的才干和美好心灵的赞美,反映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猎人的崇拜和爱好田猎的风俗民情.
<叔于田>和<大叔于田>这两首诗均出自<郑风>,都是描写青年猎人的赞美诗.

<叔于田>:
叔于田
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
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
叔于狩
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
不如叔也 洵美且好
叔适野
巷无服马 且无服马
不如叔也 洵美且武
诗中的田,是指猎飞禽;狩指冬猎;野指郊外的狩猎.诗中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万人空巷也好,无人饮酒也好,无人骑马也好,都是因“叔”(猎人)狩猎去了,“叔”的漂亮、英武、仁义、豪放无人可比.
<大叔于田>则写的更精彩:
大叔于田
承承马 执辔如组
两骖如舞 叔在薮
火烈具举 襢裼暴虎
献于公所 将叔无狃
戒其伤女
叔于田
承承黄 两服上襄
两骖雁行 叔在薮
火烈具扬 叔善射忌
又良御忌 抑磬控忌
抑纵送忌
叔于田
承承鸨 两服齐首
两骖如手 叔在薮
火烈具阜 叔马慢忌
叔发罕忌 抑释掤忌
抑鬯弓忌
全诗三章,首章写猎手徒手搏虎,先声夺人,一开始就亮出了猎手壮勇无比的形象.二章描写射御逐兽的高超本领,使全诗进入高潮.三章写打猎完毕,表现猎手从容自若的形象.全诗以赋为主,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完整的表现了打猎的全过程,次第井然.后人认为,这首诗对汉赋以及秦汉以后的狩猎诗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另外,还有<驺虞>是称道猎人射击本领的,<还>是猎人间相互赞美的,<兔罝>是称道猎人狩猎技巧的.在此不作一一列举.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狩猎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活动,猎手则被视为英雄人物.原因就在于当时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需要有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的信心和勇气.猎手则是搏击自然的强者,理所当然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四
狩猎诗全方位描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一是地域广泛.十五国风中大半都有所反映;二是社会阶层广泛.从天子到贵族到平民到隶农,都有所展现;三是描述细致.生活场景、人物表情、风俗民情等都写的栩栩如生.由于<诗经>特殊的史料价值,是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仅就狩猎诗的文化及民俗价值作一透析.

1.
以狩猎的威仪,展示国力,起到威慑诸侯的目的.<车攻>和<吉日>均是描写周宣王狩猎的宏大场面,<诗序>说:“<车攻>,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修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徙焉.”周宣王是中兴之主,南平荆楚,北定西戎,,这次田猎对于东方诸侯有示威慑服的意义.
2. 透过狩猎活动,展现了狩猎祭祀礼仪.
贵族狩猎,有许多讲究.首先要选择吉日,所谓吉日,就是十日中的单日,即一三五七九,这种单日被称为刚日;其二,要祭马祖,又称祭马神,“将用马力必先为之祷其祖.”其三,要找有经验的猎手配合,帮助驱赶猎物.“射夫既同,助我举柴”<车攻>,“公曰左之,舍拔则获”<驷驖〉.
3.
狩猎活动展示了服饰和餐饮文化.<车攻>中,周天子“赤芾金舄,”衣着红色的蔽膝和金色的靴子,格外夺目.<九罭>中则描写了一个来看钓鱼的人的服饰“衮衣绣裳”,显然,这是一个贵族的服饰,因为衮衣特指绣龙的服装.相比之下,劳动人民则“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七月>).
关于饮食,狩猎诗中有更多的描写.<七月>:“六月食郁(山楂)及薁(山葡萄)
七月享葵﹙滑菜﹚及菽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 八月断壶(葫芦)
九月叔苴(麻子) 采荼薪樗(臭椿)
食我农夫”.描写贵族宴饮宾客的<鱼丽>:“物其多矣
维其嘉矣
物其旨矣 维其偕矣
物其有矣
维其时矣.”<南有嘉鱼>:“君子有酒
嘉宾式燕以乐.”
4.
狩猎诗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恋爱及婚姻生活.<野有死麕>:“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写的是青年猎人的恋爱生活.<采绿>:“五日为期
六日不詹 詹子于狩
言韔其弓 之子于钓
言纶之绳”.写的是妇人思夫,期逝不至的心情.<女曰鸡鸣>:“与子偕老.”则写的是猎人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在这一类的诗歌中,同时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婚俗.除了前文提到的以兽皮为贽/白茅包之外,<何彼秾矣>:“其钓维何
维丝伊缗”则反映了当时婚姻的隐语.闻一多认为<诗经>中的“钓鱼”“吃鱼”均是婚姻恋爱的隐语.
5.
狩猎诗展示了古人的高超的狩猎技巧及技艺.<驺虞>:“壹发五豝”
“壹发五豵”,意为猎人射的多.古人以七到十为多,三以下为少.虞字据解:最原始的意义为披着虎皮大声呼叫道人,这正是古代猎人的形象.在<兔罝>篇,描述了猎人认真铺设兔网的经过,从设网态度之认真,设网地点之适当,以及地点之变换,表现了猎人的机智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