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怀念兄弟旧作情感 |
分类: 诗词学习 |
忆江南
乌豆鸟,带疚太空飞,泪雨滂沱渲广袤。天涯海角觅谁归?恨虎发狂威。
(1977年4月29日写于汕头)
每年的4月29日,是二弟的忌日。这首词填写于1977年,为纪念二弟而作,是秋牛的习作。秋牛没有读过大书,仅有的诗词知识就是以前书本上学到的几首唐诗宋词,再就是主席的诗词37首。之所以敢于学习填词,不是胆子大,而是出于对二弟深深的思念和挥之不去的内疚。1975年二弟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当时,其实,有很多知青已是通过各种途径回城了:有上大学的,有招干招工的,有病退的,有顶职的……。二弟去海南6年,回家探亲三次,最后一次是1975年的春节,兄弟俩促膝谈心,也涉及到回城之路如何探索的问题,但还没让秋牛理出一个头绪,二弟就这么永远地走了,让秋牛悲痛欲绝。秋牛总是觉得对不起二弟,不能把二弟从那个贫瘠的橡胶林中调回城里。秋牛虽然知道自己无职无权,要帮助二弟回城谈何容易,为此在心坎里留下了一道磨不平的伤疤,一个化不去的内疚。
秋牛在学习填词的时候,在农科所干活。当时所里有一位从五七干校回城的刘先生,刘先生原本读的是水产专业,但从干校解放出来,却没有回到原来的水产部门,而分配到农科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事也算是屡见不鲜。好在刘先生心态平和,泰然处之,且人缘极好,知识渊博却无架子,秋牛就喜欢和他谈天说地聊家常。有一次谈到写诗填词的时候,刘先生认为,律诗和词牌都非常严格,音调平仄、句子的对偶、对仗都要求工整。而且诗词的数字都有限制,要表现作者的意图,除了写景抒情外,往往需要有典故来衬托,如果做不到这些,倒不如写打油诗,顺口溜。
秋牛想,潮汕民间有一个“乌豆鸟”的故事,说的是兄弟两人去山里种豆,由于后娘作梗使坏,哥哥回了家,弟弟却被老虎咬死。哥哥为找弟弟,化作了一只乌豆鸟。而秋牛兄弟俩也是同样的上山下乡,也同样的一个回家,一个没有回家,于是,就用这个故事学着填词,知道填得不好,却是秋牛的一片心意,现在有了博客,就放到博客里,算是对二弟的一个纪念。
每天清晨,总有一种全身漆黑的小鸟。在屋前屋后,溪边,竹林、厕所之闻低飞高叫:“弟弟、弟弟……”,声声婉转,声声凄厉。相传它是阿莹变成的。
隔年,阿莹增加了一个胖白可爱的小弟弟.但阿莹更遭殃了。母牛见到异犊就抵,既公开又简单。“笑面庞”自从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就想方设法害死阿莹。但她不象母牛那样做得露骨,她用的是软刀子。
阿莹开始入学读书了,“笑面虎”每日三餐用生猪油拌饭给阿莹吃,还教阿茔向人夸:“母亲天天给好饭菜吃。”过不多久,阿莹的脸色蜡黄,双脚浮肿,老师见了,问阿莹说;“你三餐吃什么东西?”阿莹如实说了,老师笑着说:“真可谓‘天上北风,地下继母,水里暗瓦,日曝沙母’也”。他教阿莹每天上学放学都到他的房里来,拿浓茶给阿莹喝。这样一来,阿莹由于营养丰富消化良好,长得十分壮健活泼。继母很得咬牙切齿,一计不成又心生一计,暂且按下不表。
一年春天,百种落泥的季节,“笑面虎”给兄弟俩每人一袋豆种,当着公婆丈夫的面,装作不偏不倚的样子说:“你兄弟二人上山种豆,要精心播种,豆种会出芽的方准回家,不会出芽的不准回来!”
兄弟俩手牵着手,欢欢喜喜地上路了,阿莹肚子饥,闻到豆种很香,就掏出来吃,果然香脆可口,原来是炒熟的。弟弟见哥哥吃得香,也争着要。阿莹疼爱弟弟,就与他对换了。
却说这虎头山上,有只带崽的母虎。其时皓月初升,四野茫茫,带着仔出来觅食,一口就把阿莹的弟弟叼走,带进山洞里,当作一顿丰美的晚餐。
打。“你这鬼不来捉的,弟弟若有不测,你十条命也抵不上他!”
阿莹寻到高山悬崖绝壁之处,正是那老虎栖身之所。它听到阿莹的叫碱声。突然吼叫一声,震得地动山摇,阿莹一惊,跌进万丈深渊,化作一只漆黑的小鸟,无限悲愤地啼叫着:“弟弟!弟弟!……”
【文/刘绍辉.原载《汕头日报》】
暮春三月,兄家阳台有花开,采一束献给二弟
“御兰”
倒吊兰
倒吊兰
含苞待放的倒吊兰花蕊。
橙色的角花。
橙色的角花。
石榴花。这盆石榴花,是搬家时,父亲送来的,经过精心栽培,
已逐步适应了新的环境,这个月开花了。
石榴花,潮汕地区的石榴花有两个品种(大叶和小叶),这是小叶石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