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09日,《今晚报·文化新闻》。署本名。
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乡土文学代表人物
著名现代作家关永吉辞世
作品散发出冀中平原乡土气息
为沦陷区文学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本报讯(记者王振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沦陷区乡土文学代表人物、著名现代作家关永吉,因病医治无效,10月28日在天津辞世,享年93岁。
关永吉本名张守谦,静海县人。笔名有关山、关永吉、上官筝、吴褛、吴公汗、省辉、张崇敏、张不白、张岛、张旗、林丛、林柳、山灵等。他1916年生,就读于河北省立第一中学、北平汇文中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1933年起发表作品,先后编辑过《诗神》、《北极》、《汇文》及《吾友》、《文笔》、《读书青年》等副刊或杂志。1944年任汉口《大楚报》总编。沦陷时期,他出版有小说集《秋初》、《风网船》,中篇小说《苗是怎样长大的》,长篇小说《牛》,杂文集《食客集》、《怀狐集》、《寻梦庵杂文》等,此外还发表了大量文学评论,成为沦陷区有代表性的评论家。研究者认为,其小说直露流畅,文笔熟练,“透露着沉重凄怆,时代感强,多数作品散发出冀中平原的乡土气息,折射着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困惑与不满”;其杂文“批判了沦陷区文化界的颓废、堕落和庸俗”,以文笔犀利、健康著称;其文学评则揭起乡土文学旗帜,“在抵制日伪文学统治和使沦陷区文学健康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因从事进步活动三次被捕入狱。1951年回津后,长期在天津师范大学工作并离休。近年来,关永吉作品日益受到学者重视: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辑“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收有《关永吉代表作》;多部现代文学史都对其创作进行了专门论述;其著作的各种版本,也大都成为新文学善本。
笔者按:2008年11月8日18时半,突然收到张守谦先生的公子张红五之短信:“张守谦笔名关永吉,于2008年10月28日22点15分,因病医疗无效辞世,享年93岁。敬告亲朋好友!”
这个消息于我颇有些突然。因住处离先生家不远,曾答应先生常去看望,而却忙于琐事久未践约。10月20日到园荫里访刘洁先生,从林苑东里路过,计划返回时顺便看望先生,可与刘告辞时已是中午,就直接回了单位,失去见先生最后一面的机会。
红五先生我只有一面之缘,当时还给他与守谦先生拍了张合影,但并未询及名字。昨天收到短信后,我还将信将疑。今晨上班后,忽然想到应该给守谦先生去世发条消息(从文学史的地位看,他完全有这个资格),遂给红五先生打电话核实情况,这时才知道他叫“红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