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听 |
我有时候仍然会觉得,生活是很长很长的蒙昧的错觉。
假如适应以某种除却了敏感的感应机制面对遭遇,一切变成了懵懂的雾。
这并不只是因为“不可把握”,而在于,所谓真相也许恰是如是。
只不过,既然存在着称之为“存在感”的天线,它并不如人自己所想的那样容易短路。
假如适应以某种除却了敏感的感应机制面对遭遇,一切变成了懵懂的雾。
这并不只是因为“不可把握”,而在于,所谓真相也许恰是如是。
只不过,既然存在着称之为“存在感”的天线,它并不如人自己所想的那样容易短路。
断背山里有某种程度的刻意的“压缩”。很多评述这篇电影的文章用到“隐忍”这个词,我并不觉得。我是觉得,导演虚拟了一种视角观看故事,它在自制力上取得了成功,以情绪的封闭性杜绝了观影者的参与。这样的做法有值得让人讨厌的地方。它描绘出了一种真实性,但接受这种真实让人觉得有点没意思。
好吧,其实我挺喜欢恩尼斯这个男性角色。原因,这个电影里最沉闷的男人其实才是电影最重要的角色,整个电影里只有他的心路被相对完整地表现出来:父亲的死亡使他诞生了缄默,以对抗任何突如其来难以接受的改变,而后,把这个反应机制在一生中进行到底。
唯一一丝煽情在这个男人变老后女儿开车到他房车里对话那段:他能主动开口问女儿是不是爱女儿的丈夫。关于“真爱”,只是丝毫的泄漏,让本来无可挑剔的男演员流露片刻造作。也许,如果要封闭,最好干脆到底。
生老病死爱别离,人生的程序。缄默其实不失为一种方式。一个不勇于追求改变的恩尼斯代表着无数被沉默的语言。但这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好。
断背山或许是一个爱情电影或许不是。在无数规则堆砌起来的现实世界里,断背山是年轻时代疯狂投入的游乐园,是个精神指标,也是相对现实的悲剧化的理想。断背山是“走下去”的悲剧,也是“有过”的悲剧,这么说来,断背山是天然的悲剧。只要存在规则,就有违背规则的殉葬者。两个男人,四只踏足人生路的脚,分别死于欲望和克制。
电影以“接受”的态度借着同性恋故事说了一番哽咽在喉的密语,它象潮湿的书本。本来其实还可以说出更多细节,但因为我们只借由“自己”来看,或者感受动荡或者平静到底,总难免主观。
情绪封闭的电影,使角色显得更为个人化,命运感强。或许,每个人不可干涉的独有的生活步骤,才是他唯一的自由。因此,断背山的乌托邦意义与我们隔着屏幕相望,痛苦有点半透明。
文章引用自:http://www.qingyun.com/dbbs/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