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老师:
昨天与今天练习静定,我感觉到的一个突破是:我不再习惯性地逃避日常生活中时时出现的无聊与无所适从感,不再为了填补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急急地无意识地去抓取(比如抓取食物或别的东西)。
贪吃是我长久的习气,很久以来我用食物来填补内在的无聊来抵御负面情绪,同时我又一直为这个好吃的习气感到不满与负罪感,很抗拒很苦恼,越抗拒还越吃。前一阵我有意识地让自己丢开负罪感,去体会很享受很满足地吃,就像崇尚“爱与自由”的家长允许孩子放开肚皮又很享受地去吃,这样一来我果然吃得少了,专注在享受食物的感觉上就是定,意识定在那个味觉上了。或者静静地体会一下我的胃部的感觉,通常胃告诉我它不想吃,我也就能丢开了那个要吃的念头。有过这些体验后,我终于能反思自己为什么那么害怕内在的无聊感与无所适从感,无所适从了就要抓取食物或看手机或其他什么来排遣。无聊的不知所措的感觉那么不可忍受吗?显然不是,生活中远远可怕的事情多着呢。无聊只是最小的烦恼之一,在很多辛苦的人眼里它就是吃饱了没事干的奢侈,是佛书里说的无记。(哇,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的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的无记啊!震撼中!)。
长久以来这些无聊感斑斑驳驳地充斥在我几十年的生命里,象一个个貌似很不起眼但却深深无底的洞,严重损耗着我的生命,遗憾的是我以前一直都没看到这点,没意识到这个现象背后的严重性。我决定从今起不再忽视这个无聊感,不再纵容这个无所适从感,我允许它的存在,捕捉到它,然后感受它,耐心看着它如泡影生灭。
今天早上我洗碗时突然意识到自己这几天的松懈,似乎只是在等待几天后的旅行,而旅行前的这几天我好像不用做什么事一样。然后思维马上闪过的念头是:“那么我这几天也做点什么吧!”,很快我意识到这个习惯性的抓取思维,我对自己说:“无论是几天后还是现在,关键不是做成了什么,而是保持那个清楚的状态,是那个时时刻刻的知!” 想到这里,我立刻感受到当下的轻松与喜悦,是啊,一个当下接一个当下的清明就好了,包括那些无聊、无所适从、无用、不知所措的不舒服的时刻,只要有那个知,只要心意识清楚那个感觉就可以了呀。如实呈现!自会生灭。
上午与儿子到户外,儿子在自由而专注地玩,我在树下坐下来。风吹落飞絮与叶子,粘在我头发上衣服上,花香,声音。我静定地坐着,眼耳鼻身意在现量境,然后意识启动,感叹这是多么大的恩宠啊,能这样坐着,什么都不用想、不用做。再次想到空无的感觉,我想不仅我,人们都不习惯这种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做的状态。我父母就是这样的,他们如今老了却还是象辛劳的蜜蜂一样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我母亲可以大半天都站着干活,有时我都恐惧她会突然透支得摔倒。我记忆中妈妈这辈子从不曾专门坐下来品杯茶,抓起杯子喝几口,解了渴就行,再继续忙碌。父母辈和更远的祖辈们的忙碌与辛苦传递给我们感动和愧疚,这个集体的无意识或者说集体的痛苦之身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和更后面的人。我们都不习惯空无,不喜欢什么都不用想,害怕什么都不用做。那样的话我们的手脚都不知往哪里放了,我们甚至都会感觉不到自我与生命存在了吧。
当然什么都不用想不用做很容易就滑入了懒惰与昏沉,所以关键还是那个知。多多觉知。无所事事是可以的,有事需要去做也是可以的,放得下,也拿得起。
下午某个时刻我又觉得无聊想看手机上的聊天了,于是马上进入觉知状态,故意让自已跳着舞扭来扭去地走,还旋几个圈。那一刻我有快乐活泼的心境产生,转了圈后突然顺势拔腿走掉了,不想再去拿房间里的手机了。事后回味这个过程时我笑起来,这么容易!还这么快乐,以往与习气用力对抗的辛苦感觉与失败的结果都不见了。有趣。
傍晚出去散步,我慢慢地走,无事可想,心定的感觉,满足,仿佛什么都不缺都恰到好处。声音清楚,脚掌落地也清楚,偶尔发觉自己走路是低着头背着双手的姿势,想起以前 曾看到 老师这样走,不由笑起来。再体会了一下,低头背手地走路有道理啊,头低了眼睛不容易受景物干扰,背了手手就不会晃动分心,哈哈,可惜我是个女的,这样走未免老气横秋,但是,管它呢。
体会心中无事的感觉,想到中国传统以来的要紧事是功与名,无事自然也就无功无名了。这样体会的话,无功无名也蛮舒服自在的啊。嗯,还是那句话,拿得起,也放得下。
继续走到马路上,汽车霓虹人群都影响不了我,我依然低头背手地走,感觉到注意力被自己的内在轻轻而牢牢地吸引着,那里面好像真有个什么东西,沉静,可靠,安宁。
夜深了,就先向您报告到这里了。今天某一刻想到老师时我忍不住哭了。
想念您!
晚安!
卫慧
1:25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