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塑造了什么样的你?
(2011-03-10 10:55:49)
标签:
上帝宋体《大学》《阿甘正传》原本大学微言情感 |
分类: 婚姻情感 |
童年,塑造了什么样的你?
各位朋友、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来到优谈网和大家分享交流。同时也感谢优谈网提供平台支持,也感谢大家 抽出宝贵的时间来这里讨论学习。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童年,塑造了什么样的你?
在分享之前,这里先问大家有一个小问题:你认为童年的生活,对你有影响吗?有人说,有影响;有人说,没有什么影响。那么有影响,又是什么影响呢?好,这个问题,大家暂且放在心上,琢磨琢磨,思考思考。我相信在接下来我们的分享讨论中,应该会让你拨云见日,有所领悟。
那么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你从哪里来?
真的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
童年苦和乐对你有什么影响?
什么样的童年,决定你幸福的未来?
糟糕的童年,迷乱的现在,还有可能改变吗?
“你从哪里来?”--我们小时候都会问爸妈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的?爸妈会告诉我们千奇百怪的答案。如树上掉下来的;河里捞起来的;别人送的等等。听完后,我们也就不问了。因为心理稍许的明白了,可还是打了个问号?而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开始学习了知识,知道了科学,便也明白了一二。而这一二远远不够,因为这个“我从哪里来‘并没有完全的了解。如果说我从爸妈哪里来,那么爸妈又是从哪里来呢?爸妈的爸妈又是从哪里来?这个问下去,就是无穷无尽。所以有宗教家,就造出来个神说:我们都是从上帝哪里来?以此打消我们无尽的提问。如果我们还好奇的话,可能还会问,上帝又是从哪里来呢?这就更好玩了。我们今天不是来讨论这个,也论清楚。
其实从小开始,我们就在力求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但是当我们越来越大的时候,我却忘记问这样的问题了。所以这个”我从哪里来?“我们不知道。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我们不愿意去知道。因为这个很难知道。
那么纵观我们的过去,我们一直是生活在不断探索了解的过程中,但是一直没有答案。就开始了被动的接受我们的生活,而不知道如何创造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也是我们现在生活烦恼、痛苦的原因。
我从哪里来?很简单。我从哪里来?也很复杂。
这点我们也弄不清楚,至少是现在的我们,智慧达不到,距离事实真相还很远。但是有一点是:我们来了。来到这个世界,有快乐,有悲伤,有无聊,有兴奋,有前进、有后退。等等。当然,今天还有我们在优谈网上的相聚。而这个前提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了。
所以这个问题先讨论到这里。关于你从哪里来?将要去向何处?非我们今天这个讨论可以说得明白。其实也说不明白。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活出自己的快乐、幸福。
回答一个问题:童年为什么都记不清楚?
不仅仅是童年的事情记不清楚。就连我们昨天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能记得清楚吗?这说明到意识,我们的意识会断流,接不上。
这点不详细讨论。有机会再后面说。eva说的不错,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不清醒的,看似清醒的我们,实则迷惑。
时间有限,我们来讨论第二问题:真的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
从小,我们都经常听老人这么说?有没有道理?现在各位对照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来验证一下。有的人说是,有的人说不是。有的人说只是一点。
那么,有现代科学家根据多年的临床试验,得出结论:0-3岁 3-6岁 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重要阶段。这是现代科学上的证明。
同时我们的老祖宗也曾有讲过:女人是7年一个变化;男人是8年一个变化。而最关键的是第一个七年和第一个八年。因为基本的性格已经完全形成。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否有其道理,这里我只是做一个大而化之的分享,对于部分人也许有不同展示。因为生命是不一样的。你的人生不可能和别的人一样,别人也和你不一样!
三岁是一个人的结点,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性格基本上定型。开始了有自我、有了分别、有了执着。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价值观念基本形成。
他(她)已经成为了一个”人“我们世俗的”人“。
而到6-8岁左右的时候,完全固定。后面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基本上一生都会是按照他的价值判断、观念体系,生活下去。因为我们人不听别人的,只听自己的。我们称之为:自我。不过也有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了一些事情去改变的人
所以,我们在6-8岁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所生活的环境,所接触的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大学》其中讲到人之一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也追求这个。可是很少有人了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有人问,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这里暂且不讨论,因为比较复杂。那么推荐一本书《原本大学微言》,这里讲的算是比较清楚的,而且比较正确,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分享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朱熹。中国的大理学家、教育家。他学了《大学》之后,就想要弄明白这个“格物”。然后他就对着竹子格了一个月的物,最后患上了肺病。这也是他早死的原因之一。可见小时候的一些所作所为跟我们的后来是有很大关系的 。
回答一个问题:汪嘉驰问,有个问题请教宋老师。我女儿现在2岁半,但是2个月以后我要离开家调到省城上班。每周末可以回家,现在我努力给她一个快乐宽松的环境,她也如我所愿,开朗活泼,好奇,想象力丰富。但是以后每周一次的接触,她还能如我所想的继续塑造她的优良的品格么?
好。回答一下 汪嘉驰的问题:你想塑造你孩子,其实是个错误的做法。在你心理有一个强迫的欲望,她能够感受的到。也许现在不是很压抑,但是久而久之,就有压力啦。孩子顺其自然,导引之。关键还是父母做出榜样:善良、乐观、快乐、探索。孩子是不会因为你的话语而改变。而是会因为你的心、行而改善。给你的建议,最好也把孩子接到一块吧。对于女孩来说,三岁之前,和妈妈在一起。7岁以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是最好的。 女人(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老师。
刚刚谈到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其实他是有这么个道理的。但是不能一概而论之,不过适合于大部分的人。所以,不论是你现在是父母了,还是没有成为父母。给孩子一个好环境,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有人问,如何定义这个”好环境“和好榜样”?针对这个问题我来做个回答:好环境,好榜样。你认为的好是什么?也就是说为人父母认为的好是什么?我相信这个大家都有其自己的认为:但是一定不会离开这么几个关键词:爱、轻松、愉快、健康、温暖;还有 自然 朴实 简单。你们自己是有答案的。而且比我还要清晰。关键是你怎么做到?!
好,那么我们来到今天主题的第三个内容:童年苦和乐对你有什么影响?
你童年有什么苦?有什么乐?可能我们的乐 是玩的很疯 玩的很high。苦,可能就是我们被控制、受压迫。我从 优谈网的子涵了解道,大家都是80后,所以呢,大家没有挨过饿,受过冻。但是我们却在心理上,受到过的摧残比较多,这里就有家庭和学校给我们的伤害。
ok 我看到有一位伙伴说 父母皆是祸害。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讨论。你们认为呢?
想必这位伙伴遭受父母的“摧残过“比较深也比较重。才会有这样的认为。作为孩子,我们有权利评判和嫌弃我们的父母吗?父母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还是借由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给了我们这一生最大的礼物:生命!不过作为父母,他们不知道如何当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教育孩子,期望孩子,强加孩子。所谓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转念一想,这爸妈也不容易。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父母,给孩子报这个班,学那个技能。为的是孩子,还是他们自己!有的人说是为了孩子,但是孩子接受吗?愿意吗?
还有人说,没有给孩子报班,孩子都内心恐惧。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所处的环境。他的同学都在报班,他的同学都在进步,他的同学都是如此。孩子若是自己玩自己的,自然被排斥。这也就注定孩子将来是个普通的角色。因为天才和人才有个非常明显的差别就是,人才做大家都做的事。天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孩子最有灵性,他最了解自己。他所做的事,就是最符合自己。
有人说环境不允许,所以嘛。我们看到的韩寒就少咯。不过我也不鼓励人人都是韩寒。毕竟这个世界是平凡和特殊并立存在的。
古人讲,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现在做父母的,管的是有点太多了。
现在的父母很犹豫,很恐惧。因为如果不管,是不是就纯放养,可能对孩子不好。如果管的太严了,孩子又反抗。他们对此很苦恼。
为什么呢?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智慧不高啊。同时也是我们不了解如何教育孩子?那么我们来看看:是我们教育孩子呢?还是孩子教育我们?这点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思考过。现在很多人又说,成为朋友。伙伴。真的可以吗?我们发现,这又不行。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大家讨论的比较热烈,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下次单独做个话题来讨论。
其实,父母做好父母的角色,孩子做好孩子的角色。孩子将来会成父母,父母将来也会成为孩子。
我们发现,童年的本来是很快乐的。但是因为父母,因为老师,因为家人,我们却不快乐。这是源于我们的人性:控制!
我们恐惧,我们空虚。我们需要通过外在的控制,得到内心的满足。而作为父母的我们,美名其曰:为了孩子好!
经过童年的“折磨”我们也学会了“折磨”,现在乃至今后对付我们的孩子。还有,在童年,我们有比较简单的需求:玩、自由。但是被长辈扼杀,因为他长辈认为玩是不好的。而孩子的天性,本来是像流水一样流动的,很自然。但是突然就被截断,心理自然有落差,从而产生一个心理的坑洞。这样的坑洞 一个接着一个 等我们长大 我们是“千疮百孔”啊。
所以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我们不断的在外界寻找,能够填补我们坑洞的东西。比如说 爱、鼓励、赞美、呵护。也有的是 从财富、权利 等方面来满足自己。
我们现在的人都是这么做的,没有谁不是。除非他是个“悟了道”(暂且用这个词)的人。国外的科学家曾说过:孩子在0-3个月,其实是非常完整的,完美的、完全的。但是随着不断的成长,缺陷越来越多。(我这里特别说明是心理)。
我们越是长大,越是丢失我们的天性。但是我们渴望那份满足,不过又苦于没有方法。不过好事是,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拓展出来了好些条道路。如;儒释道之类。
这点今后大家有机会,可以去接触,了解,学习。当然也有现代的心理学等等。
问:由“童年的某些缺失造成长大以后不断的去追逐”联想:可否有目的地制造许多“缺失”,让孩子自己以后去“追逐”。
答:好玩的问题出来了,comutan 。刻意的为之,总是会让你失望的。
还有一点,每个人有其独特的人生轨迹。非我们父母能掌控。人生存在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你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大家是否看过一部电影《阿甘正传》,他妈妈告诉他: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下一个打开的是哪一种颜色的巧克力。其实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乐趣所在。
今日在何种位置,在何种时候,做好我们该做的事。那就是对人生最大的负责任。比如说,做员工的做好员工。当领导的做好领导。做妻子的做好妻子。做老公的做好老公。当然做父母的做好父母。做好自己的每个角色,这个世界想必应该会很和平的。
好,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来讨论我们今天的第四个内容:什么样的童年,决定你幸福的未来?
其实在刚刚上面的几个话题中,我们多少都会有所了解了。大家回答了,轻松快乐,幸福关爱、温暖和谐等等。回答的都很好。
不过问大家一下,你们现在幸福吗?有的人肯定的回答;幸福。有的人说还差那么点,有的人还在不断努力中。
嗯 看来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不过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幸福人生,这个是肯定。
有的人感觉是幸福,有的人感觉还不那么幸福,有的人说还在努力中。那么幸福在哪里?
我相信没有谁能说得清楚。如果你幸福,你把幸福拿给我看看!如果你不幸福,你的幸福呢?幸福到底是什么?
我们还是回到童年去看看:比如说一个一岁的孩子,你们认为她幸福吗?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你们认为他幸福吗?有人说,哭就是苦,就是不幸福;笑就是乐,就是幸福。他们有这个观念吗?他们有这个认知吗?各位,孩子到底有没有幸福和不幸福之分?
好。我们之所以感觉幸福不幸福 依然是我们自己的观念和认知作祟。还有我们的感受。我们认为有一个爱我的人,一栋房子,稳定的收入,就是幸福。也有人认为 有个iphone 就很幸福。还有的饿急的人,认为能有一碗米饭就是幸福,有一口水喝就是幸福。
我们的幸福 是从我们的需求出发!
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完全的人,没有幸福和不幸福之分。什么时候都是自在,都是幸福,有也幸福,没也幸福。
而这个就是差别,就是差距。
所以,什么样的童年决定了我们幸福未来?没有什么。其实无论什么样的童年,我们都可以有幸福的未来。关键在于我们对幸福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然后透过生活,了解内在,认知自我。
童年,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过去。对于现在还处于童年的孩子来说,将来也会过去。我们能够决定什么呢?过去吗?能够回到过去吗?再来一次吗?都不可能。唯有当下,唯有现在。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决定。
那么对于今天要讨论的第五个问题,其实在前面也有涉及:糟糕的童年,迷乱的现在,还有可能改变吗?
童年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总感觉“糟糕”的。因为我们有一个毛病:后悔。还有一个毛病:抱怨。
klaus 说:按照老师说的,也就是需要一个正确的认知来校正自己“糟糕的感觉”,摆脱坏的童年记忆?我的回答:是的,可以这么理解。
我们认为我们过去不好,我们总妄想着过去要是好些该多好。这就是人,我们普通的人。我们不是抱怨再过去,就是在幻想未来。所以,我们的生活迷乱不堪。
佛教有一句话: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不去考虑前世今生来世,就看看我们的今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的造就了现在,现在的造就我们的未来。所以你是看哪里呢?你是活在哪里呢?
好,看来大家都知道活在当下。不过扪心自问,我能做到吗?哈哈,对于今天的“童年,塑造了什么样的你”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接下来,按照优谈网的指示,15分钟的时间,是我们的提问时间。谢谢各位。
几个问答:
eva 问怎么活在当下!
答:这个很难回答。很多人都想活在当下,不过就是不能活在当下。有一个活在当下的欲望,就活在不了当下。所谓:道法自然。仍需我们慢慢体会。活在当下,禅宗祖师说:吃喝拉撒睡 就是活在当下。
klaus问:老师,我想问一下:如果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过多的施加控制,那么怎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的好环境呢?如何去获知孩子的需求和他的幸福感?作为大人如果在规避自己的控制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去引导孩子?或者说引导这个行为本身也属于控制?
答:klaus,你知道太阳吗?太阳是怎么做的。你可以学学。太阳不做什么,就是散发光和热,我们却感恩她 祝福她 。她很普通,很朴实。给予爱,付出光。其实这个过程很艰难。我们很难做到不控制。既然如此,不去强求自己。你尽量做到让自己无愧于心即可。易经说,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无咎。慢慢来吧。
李瑜说:做生活中的太阳,都是坚持,或者月亮,顺其自然。
问:老师,怎样善用自己的性格?
回答:性格是一把双刃剑。看你的心是什么,这个比性格要重要。
你心若善,性格就是善。你心若私,你性格就是私。
肖国伟问:心又是什么?
答:心是何物?有很多种解释。你能理解你的心是什么呢?但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心,就是良心,良知。古人讲:摸摸你的良心。你摸一摸 看能不能摸得到。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太多的问题 ,不能一一作答,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今后有机会,我们再交流。谢谢大家。祝福大家。
Ps:博文属于原创,需转载刊登请联系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