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夜语(序)

标签:
毕业四年纪念专题校园 |
分类: 随笔-散文 |
蜂巢山其实只是座小山包。
思明南路从中山路延伸到此将蜂巢山一分为二,直通千年古刹南普陀和厦门大学南门。蜂巢山就如同一个邻家女孩般静静地站在思明南路旁,和对面的五老峰比,她没有那么巍峨;和背后一望无际的大海比,她没有那么深邃。她有的,只是安静。
蜂巢山的北面是华侨博物馆,据说这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唯一一所侨办博物馆,从整个嘉庚风格式的建筑就可以看出这座博物馆的历史。这一带慢慢地也被称为博物馆了,车站叫博物馆站,夜市叫博物馆夜市,哪家品牌店在这新开个店面就叫博物馆分店。
东面靠厦大的地方是南华路。这条路现在已经闻名遐迩了,在很多外地人眼里,这是厦门一条充满了小资小调的道路。青年旅舍、咖啡馆成了这里最常见的商家。我理解的南华路是这样的味道,走在路上你看不到旁边青翠的山峰,你听不到厦大一条街熙熙攘攘的人群声,看不见柔软的沙滩和无边的大海。她和蜂巢山一样安静,装扮得漂亮了许多,见的人也就多了。
南面的是大学路,一般称为厦港,最早的厦门人打渔为生,日出出海,日落回来这里的避风坞。这里有最厦门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清晨的油条连同包子的香味拌着农贸市场里传来的吵杂声弥漫着整条大学路;理发店,修车行早早就开了门,老师傅们招呼着过往的熟人,三五成群地人们围坐在骑楼下泡茶话仙;乖巧的小猫懒散地卧在地上,伸伸懒腰迎接着清晨里穿过骑楼电线下的一缕阳光;避风坞现在还停着一些小渔船,渔船的轰鸣声响起,一只只开向大海,一天的生活迎着朝阳开始了。
前三年属于无忧无虑快乐自由的大学生活。
上课的早晨,在大学路匆匆地买上一包豆浆和包子,沿着顶澳仔的小路爬到位于蜂巢山上的学校上课。一边是赶时间上课,还得赶紧把手中热滚滚的包子吃掉,一边是越来越陡峭的楼梯,每每赶到教学楼门口才猛地松了一口气。
学校依山而建,教学楼恰倒好处地靠着蜂巢山,从山腰的大门进去便是四楼了。上三层下三层,省了不少力气。食堂在山底了,吃饭的时候就像穿越山洞一样下到楼的二层,路边的山体爬满了植物。蜂巢山上是女生宿舍楼,三年里我只上去过一次,连宿舍里几张床都还没来得及数清楚就匆匆地下了楼。临近上课,蜂巢山上蜿蜒的石梯上姑娘们成排成群的涌了下来,满眼望去就像一条披挂在蜂巢山是的五彩丝带,随风轻舞。初夏的六月,抱着吉他的男同学站在那蜿蜒的石梯上唱着离别的歌曲,那哀愁传遍着蜂巢山的每个角落。
毕业的第一年,没有选择远点的地方,工作在这个城市里,和同学在博物馆租了间单间。我一下子不太适应从学校生活转变成为工作生活,努力适应的同时,我也在寻找一种能够平稳过渡的合理方式。住在博物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小房间在9楼,走廊尽头的阳台上,抬头便是蜂巢山了,还能见着女生宿舍。
四年过得如此的之快,以至于还没来得及细品这四年的时候后面的四年又飞逝了。
我搬离博物馆的那一年,学校也将蜂巢山下的本部校区搬到了岛外。那里有比这大上几十倍的校园,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规划建设。蜂巢山下的校区还保留着,但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热闹。
大学的同学从外地回到了厦门,电话中跟我说:一起回学校看看吧。我说:好啊,顺便去下集美的校区,那儿现在也热闹无比。他说:算了,那不属于我们,就回蜂巢山下的那个校区看看就好了。
那好吧,就回蜂巢山的校区。四年,一晃毕业就是四年。
我陆陆续续地回过蜂巢山下的那个校园好几回了,每次回来总有不同的感想。
小山包里的小校园,小人物中的小故事。我想,我该写一些关于这四年里悄悄发生的小变化。不当作是回忆,可作为一种絮叨,絮叨些芝麻般的事情,唠叨点曾经在蜂巢山下学习生活过的人和事,那些人和事与蜂巢山一样安静,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想起来如此的温馨,故为“蜂巢夜语”,是为序。
2009年9月1日二稿
从蜂巢山上俯瞰鹭大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