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风口上的猪”自雷军同学嘴里吐出来后被广为流传,原因很简单,小米成功了,成败论英雄。但假如细究这个“风口”的风有多大,里面已经有多少只肥猪在飞舞,甚至其中有多少被摔得鼻青脸肿,大家还是有目共睹滴,诺基亚不就惨遭屠宰,还没算更多依附于其上做软件开发的各种应用,听都没听过就随风飘去鸟。
所以,在谈论是否刮大风,到底是几级台风时,咱们还应该让数据说话。
在这最关键的一点上,史玉柱同学可算是天朝最早的开山祖师爷,他才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湿。
----------------------
神经分裂时段:
为啥今天忽然写这篇?
因为这两天在导弹群聊到白裤王子,让俺想起俺在第一个blog窝donews.com滴年代,05还是06年窝主著名IT互联网记者刘韧大哥曾把他采访史玉柱同学N个小时的原始采访录音带分享在平台上,珍贵的录音里,王子很直白,无论好坏直面不晦。
啊啊。。。大海。。。故乡。。。真怀念那时,让俺这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熟女(当年还不算大婶)能亲耳倾听大神的谆谆教诲......可惜下载的录音被俺搞丢鸟,汗,只能凭记忆写下这篇隐藏在心中N年的大作,如有不实之处,就怪大婶没吃过脑黄金脑白金欠补吧。
-------------------------
史同学说自己以前在省里做统计的,每年都做各种报表上送,接触数据多了,他发现中国的人口大部分是在城镇,而不是大城市,假如一个产品能卖给城镇人民,就能霸占大多数人的市场,达到几亿人民每人给你一块钱的思想高度,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风口上的猪理论,意思说产品市场要够大。
台风有了,问题是:风眼在哪儿?
只有找到风眼才能做飞天猪呀。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时代背景,史同学是在1994年开始做保健品,俺们必须回顾当年城镇居民们的生活方式及性格特征,才能找到当年那神奇的台风眼。
九几年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大规模农民入城的“城市化”,房地产业更没启动,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还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城镇里,并没被西方小资生活方式所污染,那么当年城镇里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啥是最大的支出性刚需呢?
送礼呀!
最著名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就是真正的台风风眼,这不是一句普通的广告词,这才是真正的产品!
史同学卖的其实不是保健品,而是“送礼”的解决方案。也即现在所谓的客户细分,但这细分可谓一统江湖式的细分,因为所有的中国人,尤其城镇居民当年的生活中,并没有像今天“买房”这样的刚需,而“送礼”在中国式社会人情往来习惯里一个都不能少。
在脑黄金白金那年代,送礼是城镇家庭一个最强的财务支出或金融方式。
史当年卖的送礼解决方案,无论里面装的是保健品还是啥,其实都无所谓,需要的是一份拿得出手的礼,价格相对还不贵。也就是说能把城镇家庭送礼支出这种刚需牢牢抓住。
但要把这个送礼解决方案让顾客接受,板上钉钉,靠啥?
(太长,下篇再续。。。。。。)
所以,在谈论是否刮大风,到底是几级台风时,咱们还应该让数据说话。
在这最关键的一点上,史玉柱同学可算是天朝最早的开山祖师爷,他才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湿。
----------------------
神经分裂时段:
为啥今天忽然写这篇?
因为这两天在导弹群聊到白裤王子,让俺想起俺在第一个blog窝donews.com滴年代,05还是06年窝主著名IT互联网记者刘韧大哥曾把他采访史玉柱同学N个小时的原始采访录音带分享在平台上,珍贵的录音里,王子很直白,无论好坏直面不晦。
啊啊。。。大海。。。故乡。。。真怀念那时,让俺这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熟女(当年还不算大婶)能亲耳倾听大神的谆谆教诲......可惜下载的录音被俺搞丢鸟,汗,只能凭记忆写下这篇隐藏在心中N年的大作,如有不实之处,就怪大婶没吃过脑黄金脑白金欠补吧。
-------------------------
史同学说自己以前在省里做统计的,每年都做各种报表上送,接触数据多了,他发现中国的人口大部分是在城镇,而不是大城市,假如一个产品能卖给城镇人民,就能霸占大多数人的市场,达到几亿人民每人给你一块钱的思想高度,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风口上的猪理论,意思说产品市场要够大。
台风有了,问题是:风眼在哪儿?
只有找到风眼才能做飞天猪呀。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时代背景,史同学是在1994年开始做保健品,俺们必须回顾当年城镇居民们的生活方式及性格特征,才能找到当年那神奇的台风眼。
九几年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大规模农民入城的“城市化”,房地产业更没启动,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还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城镇里,并没被西方小资生活方式所污染,那么当年城镇里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啥是最大的支出性刚需呢?
送礼呀!
最著名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就是真正的台风风眼,这不是一句普通的广告词,这才是真正的产品!
史同学卖的其实不是保健品,而是“送礼”的解决方案。也即现在所谓的客户细分,但这细分可谓一统江湖式的细分,因为所有的中国人,尤其城镇居民当年的生活中,并没有像今天“买房”这样的刚需,而“送礼”在中国式社会人情往来习惯里一个都不能少。
在脑黄金白金那年代,送礼是城镇家庭一个最强的财务支出或金融方式。
史当年卖的送礼解决方案,无论里面装的是保健品还是啥,其实都无所谓,需要的是一份拿得出手的礼,价格相对还不贵。也就是说能把城镇家庭送礼支出这种刚需牢牢抓住。
但要把这个送礼解决方案让顾客接受,板上钉钉,靠啥?
(太长,下篇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