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此折腾汉字,实在没必要

(2009-08-20 19:47:33)
标签:

教育部

国家语委

调整汉字

44个常用字

瞎折腾

文化

分类: 杂弹—杂七杂八乱弹

据说,教育部拟将对44个常用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乍一听,脑袋便“嗡”的一声,这样折腾有个啥劲儿啊?这些汉字不是好好的吗?多年来,我们都是这样写的,各种纸媒也是这样印的,冷不丁的一调整,10多亿人都得跟着重新学习,麻烦不麻烦呀。

 

其实,重新学习40多个字不是难事,问题是它将产生一系列不好的连锁反应:如果这44个重新调整后的汉字正式施行,就意味着以前为我们所熟悉的写法全是错的,字典、词典、学生用的教材以及辅导材料就得重新印刷,因为你不能拿写法错误的资料给学生啊;其次,肯定会在短时期内造成人们书写的混乱,因为多年的写法一旦在脑袋里根深蒂固,想要马上改过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的书写也就算了,要是学生的考试因习惯了以前的写法,岂不是要因为错字而扣分了?

 

国家语委副主任在解释人们的质疑时回答时说,这次调整“可能是参考书法中避重捺;转变笔形是为了整个字重心稳定、间架匀称、字形灵活”。而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则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其实,书法中避重捺和汉字字形调整似乎没什么必然联系。书法是讲究线条美、字形美、整体美的,而我们用于交流的汉字肯定是以实用为主的。退一步讲,这次调整汉字的出发点就算是为了字形美,但是拟调整后的字形也并不全都是美的啊。

 

如此折腾汉字,实在没必要

 

比如,“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试看看调整后的效果:“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这几个字很明显,调整后的难看得很,搞书法的估计100个有99个不愿意写调整后的写法。还有诸如“条”、“茶”把下面“竖钩”改为“竖”,改后的字是怎么瞅怎么别扭。

 

如此折腾汉字,实在没必要

 

如此折腾汉字,实在没必要

 

其他诸如“琵”、“琶”、“琴”、“瑟”,上面部分左边的“王”字最后一笔变横为提。不好意思,我从认字以来好像都是这么写的。如果说非要按拟调整的字来写才算正确的话,那这44个将调整的字中,我唯一赞成的也就这四个字。尽管这样微小的调整实在是没必要,但起码教育部的人会说:这四个字你写了三十多年的错字,这回算你正确了。

 

如此折腾汉字,实在没必要

 

如此折腾汉字,实在没必要

 

书法中的重捺,只要学过书法的人老师都会告诉“书写中忌重捺,如果一个字中有两个捺画,一个要变捺为点”。这就是灵活。如果硬性规定哪个为捺,哪个为点,我以为这并不符合书写法则。因为不同的书体,对笔画的处理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这两个“待”字,还有“睡”和“陲”,其横画长短是不一样的,那是不是一个就是错的,一个就是对的呢?

 

其实,在很多古代碑帖中,增减字的笔画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单纯从书法的角度来讲,汉字的写法肯定不会按照教育部调整后的字形来写,如此说来,对这44个汉字进行调整,尤其是打着“使字美观”的旗号,实在是多此一举,且费力不讨好,根本就没有必要嘛!使“整个字重心稳定、间架匀称、字形灵活”的不是这些“整形”后的笔画,而是写字人的手!

 

更要命的是,教育部的官员称此次调整只限于宋体字,暂不涉及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那也就是说,我写字帖的时候还是可以按照以前的写?要是某个出版社的编辑偏偏又是教育部的忠实执行者,拿宋体写法来要求我的楷书,那我岂不是惨了?还有,教学生们楷体是这样写,宋体又是那样写的,老师和学生们是不是也无所适从?

 

可怜我们的汉字,就这样被“专家”们折腾来折腾去。不知仓颉知道了,该作何感想?有能耐,那些专家们该多学学武则天,多造一些类似“曌”这样的字,起码也说明他们有创造力啊,翻来覆去地为早已定型的字做小手术,实在是没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