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绘画技法漫谈 第四讲

标签:
cg国画技法数码绘画文化张旺 |
分类: 艺术文章与采访 |
数码绘画技法漫谈 第四讲
(原载《连环画报》2010年11月)
张旺
第四讲
在继续谈技法之前,我要对这个系列漫谈的名字做一个小小的修正:将原来的“数字绘画”修改为“数码绘画”。原因如下:
今年暑假期间,有艺术理论界的朋友和我探讨CG艺术的内涵外延等问题时,我抛出了“数字绘画”这个概念并加以详细的解释和作品演示等说明,令他们很感新奇。在经过一系列的激烈讨论和一段长时间的研究后,他们向我提出了一个建议:“数字绘画”这个名称,在语言上容易产生“(阿拉伯)数字的绘画”、“在(阿拉伯)数字上的绘画”以及“利用(阿拉伯)数字为模具进行的绘画”等歧义,更有可能在今后向更深层次进行的研究中产生比较多的语言障碍;而“数码绘画”虽与“数字绘画”仅一字之差,在字面意义上则要清晰很多,非常明确的指向目前我们利用数码设备创作的绘画。
因此,从本期开始,这个漫谈的名称就改为“数码绘画技法漫谈”,并从此开始以“数码绘画”为主要探讨对象正式命名。在此,再次向给予我大力支持的艺术理论界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言归正传,前几讲我们谈论了很多数码绘画的优势,尤其在效率方面的突出表现,很容易让人们将它理解为高效化了的绘画。于是,一种认为数码绘画是“快餐式创作”的误解也自然而然地随之产生了。这种误解导致了多数数码绘画的初学者,都试图迅速得到某种只需要付出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够得到很突出的画面效果的“方便法门”,以便达到一劳永逸的潇洒状态。
然而,在近年的亲身创作体验以及与相关业界众多人士认真交流创作心得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所谓“方便法门”,只是刚入门时的一种感受,甚至仅仅是个美丽的愿景而已;那些精美、感人的CG画面,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推敲才打造出来的。
以我个人创作经验为例,大多数作品在初步完成时,都还能令自己满意。但不久之后(一般仅仅一两个月)再回过头去看时,就能找出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于是,就会花上与原来创作时间相等,甚至翻倍的时间去修改它。而画面质量,都得益于这种“冷却后修改”而再上一个台阶。这幅《兴风狂啸者》是今年八月底完成的(当时大约花了两天的时间)随即放到互联网上,很快就收到了大量积极的评价,自己也小小得意了一番。十一放假期间拿出来再一看,当时就觉得不对了,老虎身上的皮毛层次太少,小老虎的神态也不够的生动。经过翻阅大量资料,再反复参考、比对前辈的佳作后,又花了四天的时间将很多地方推翻重画,才得到现在的画面。
“推翻”在这里起了关键的作用。之所以能推翻,主要得益于数码绘画的工具以及其特有的保存方式:计算机、数位板与专业绘图软件的配合,使修改次数和修改时间都不再受限制;储存空间的多元化,使一个画稿得以多处甚至全网络备份。这些特性都使得大幅度的“推翻”不至于损伤到作品中那些需要保护的、已经比较理想的部分,而只对那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下手。于是,即使“推翻”式的修改完全失败,至少也还可以保留原完成画稿,不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数码绘画又可以随时撤销掉那些不满意的修改步骤(Ctrl+Z),比使用传统工具进行的绘画安全很多,所以也就不存在“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可能。如此代价小、效益大,何乐而不为?
因此,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我对自己的作品总会做数次修改。有的在创作过程之中,更多的是在创作完成后的一段时间进行。这些修改没有毁掉既有成品的担心,也就进行得比较愉快。所要克服的也只有自己的惰性,以及“鸿鹄将至”等闲心。在创作完成后仍继续的、对自己的作品不厌其烦的修改中,我明显感受到了自己在观察能力和创作技巧等方面的不断成熟、进步。对过去的自己的不断否定,带来了的是对自己的将来的更多肯定。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辛勤创作的快乐,就在这期间逐渐涌现出来。
即使如此花时间去修改,以前的我还是觉得数码绘画的速度应该比传统绘画要快很多。但近期创作的重点由工笔逐渐转向写意后,我真实地感受到数码绘画的单幅创作时间很有可能要逐渐与传统绘画趋于一致,而且随着它的不断成熟,很有可能在一幅作品的创作整体时间上要超过传统绘画。
认真追究其原因,我想这是还由于数码绘画的高度可修改性造成的。
随着从事CG相关行业的时间不断加长、对CG艺术理解的不断深入,大家逐渐都认识到快速高效基本只能做出满足一般大众文化消费需要的图片,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认真的推敲,而且很快就会淹没在海量的同类作品之中。如果想到体验到艺术创作中的快乐、创作出卓尔不群的艺术作品,还是需要付出与传统艺术创作一样、甚至更多的心力。数码绘画的高度可修改性,为作品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可能。所以,数码绘画可以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极致完善地进行推敲,能够让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尽可能的无懈可击。于是,也就对从事数码绘画的画家们提出了比前辈画集更高的审美要求。他们想要通过数码绘画有所建树,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让自己的作品达到理想中的尽善尽美。如《青萝》中女孩的脸部线条,和前面《举杯邀明月》中诗仙的衣袂飘飘,看似简单的寥寥几笔,其实已经难以计算究竟修改了几千笔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