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学习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学习心得——叶佳宝

(2016-10-04 12:29:56)

《小学语文学习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学习心得——

浅谈小学语文评价中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桐城市卅铺中心小学   叶佳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并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可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评价的真正内涵,眼光只着眼于终结性评价所带来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评价功能失调。

传统的教学评价目的多在于了解师生的教学结果,确定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为师生的奖励或惩罚、晋级或升学提供依据。这种评价更注重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如此,就会导致评价功能的失调。评价功能的失调,首先表现在只是关心学生的得分和名次,忽略了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的进步和存在问题。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评价功能的失调,其次表现在对教学的消极影响上。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存在评价方式单一,以考代评的现象。考试不仅代替了评价,而且实际上主导了学习过程。例如: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演练无穷尽的练习题;为了让学生写出所谓的好文章,让学生反复背诵范文。如此一来,不仅浪费学生的宝贵的时间,无助于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   评价内容狭窄。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狭窄,主要是智育,只关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成长所需的其他方面。既遗漏了一些重要内容,又过分夸大某些内容的价值。评价中过于看重书本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评价标准呆板。

正常情况下,一项正式的教学评价都是有标准的,可新课改以来,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出现了随意性问题,甚至一些评价者根本就没有标准意识。虽然这种随意的评价还是以正面的、积极的为主,但太多的随意性评价无疑会让评价的激励功能大打折扣。除了出现评价的随意性外,还出现了评价标准僵化的问题。固化的标准容易掩盖许多预设标准中没有考虑到的方面,特别不容易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另外,它无法顾及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特点。

四、   评价方法单一。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基本上以纸笔测验为主,评价方法太过单一;此外,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一味采用表扬而忽视了必要的批评;有的教师则滥用“代币制”进行奖励。长此以往,这种评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学生也会渐渐失去激励效果。

五、   评价主体局限。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他评为主。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评价者主要是科任教师、学校领导和专家,他们往往与被评价者之间缺乏真正的平等互助,基本上没有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因此,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常常被摒弃于评价过程之外。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学习过程中,自然处处被动,造成内向性的学习障碍,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正确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对于孩子而言是何其重要。那么有效的课堂评价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

一、评价的导向作用。

评价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评价什么,就会引起学生重视什么,他们就会朝着什么方向努力。例如,使用一些尊重、企盼、惋惜的词语评价学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得到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去实现教师所指向的期望。马卡连柯指出“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语言概括我的教育本质时,我就回答,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若能一直以尊重、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能积极地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且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扬自己的过人之处。

二、评价的激励作用。

这一功能更多地着眼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之处,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充分调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

1、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素质教育要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结成和谐关系,让学生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是在“我要发展”的意识下推动进步的,而不是迫于外在压力或功利主义取向的目的。

2、促进每一位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任何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各种创造潜能,积极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评价要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把这种潜能运用到创造性活动中,创造出有个人价值的创造性产品,从而使创造能力由隐性转化为显性。

3、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是指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学生创造潜能、个性差异各不相同,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评价能让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大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一个和谐发展的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一定十分优异,但他总有自己引以为荣的特质,这些特质最终将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并在他热爱的领域取得更多、更大的收获。

三、评价的互相启发作用。

这里主要是强调自评、互评的相互启发和补充作用。学生自评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不断实现个体的价值。互评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我、评价自我,找到自身的闪光点与不足,能更好地帮学生完善自我。总而言之,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可以相互了解、取长补短,便于发现、补充新的信息,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的空间,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以发挥评价的多重作用,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才能解决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做到积极而有效地评价呢?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适当降低评价标准。

有人总爱对孩子提出较高的衡量标准,以这样的高标准去看孩子,看到的都是不足之处,这样怎么会有正面积极的溢美之辞呢?其实,如果我们适当地降低一下衡量的标准,会发现我们的孩子真的是很不错的。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现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对于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孩子而言,写作文是一项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由于他们的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再加上只有一两年的写作基础,许多孩子写作成为老大难的问题,写出来的作文鲜有能达到我们的标准的。语文教学大纲对四年级学生写作的要求是培养他们习作的兴趣,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因此,一开始我对他们写作的标准定得不高,只要是认真地写,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即可。对于那些学困生,尽管他们写得不够出彩,但只要他们相对于上次有进步,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并在他们写得较好的句子下划上波浪线,并附送笑脸,他们在打开作业本的那一刻,脸上满是惊喜,会骄傲地向别人展示。他幼小的心里也许会想到原来自己也是一个很棒的孩子。这样一来,对于写作,他们不再是怀着勉强和惧怕的心理,而是很乐意地想把每篇习作写好,引得老师更多的评价和赞美。我想这比沉着脸批评他哪句话写得不好,然后让他毫无目的地修改要强得多。

二、全面拓宽评价范围。

现在的新课程目标是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构的。以前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这一结果,却忽视了其余两点,因而,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算术题成为评判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尺。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极大地挫伤了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尊重个性,鼓励创造,重视细节,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发展,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我们班上有一位很文静的小男孩,学习成绩不是太好,平时在班里沉默寡言。有一天中午,他的奶奶送他上学时告诉我一件事:前一天晚上,他外出打工的妈妈打来电话,他在电话中汇报了他的学习情况后,竟然懂事地叮嘱妈妈天冷了要多穿衣服。他奶奶在对我说的时候很动情,眼眶有点湿润。因为孩子那一句体贴的话语,我也很感动。在下午的班会课上,我郑重其事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全班的孩子,并且当着大家的面高度地赞扬了他这么小就懂得关心妈妈。我看到这个平日里鲜露笑脸的孩子,在那一节课上,稚气的小脸上写满了欢乐。从那以后,他似乎有了很大的变化,比以前活泼多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一句平常的赞扬之语,竟然有如此大的威力,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反思。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大人都喜欢听别人对自己的褒赞夸奖之言,小学生就更在意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了,特别是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更能激起学生无限的热情。

1、语言激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具体的情况说“你的朗读很有感情。”“你的字写得工工整整,真漂亮。”这样,学生会明白自己的优点到底在哪里。学生的表现富于创造性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评价。当学生的回答很有创意的时候,我会鼓励他说:“真是奇思妙想,这与你平时的爱学习、多读书、勤思考是分不开的。”这实际上也是在暗示其他同学,平时应养成爱学、多读、勤思的好习惯。当学生读书读得很有感情的时候,我会说:“读得真好,能超过老师了,谁敢向他挑战呢?”这无形之中激励了全班,致使全班同学都跃跃欲试,纷纷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合适而发自内心的评价能增强学生走向成功的信心,同时蕴藏着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肯定,以及对学生充分的尊重。称赞犹如阳光,老师一句激励性的语言,就会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产生一种自觉求知的内驱力,形成一种“乐学”的心理。

2、适当施行奖励。课堂中的奖励应以精神上的鼓励为主,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穿插其中。这种奖励是颁发给课堂上表现精彩或是有明显进步的同学。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授予个人或小组各种荣誉称号、一朵可爱的小红花,或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卡通图贴等。主要是通过这些实物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3、肢体的赏识。评价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表达,在某些情况下,肢体的赏识也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当学生问题回答得非常好时,教师可以对他报以一种信任或肯定的微笑;学生有了突出的成绩或是比平时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师可以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表示对他的认同或鼓励;当学生遇到难题迟迟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期待的眼神鼓励他,要他不要害怕,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这种肢体的赏识,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而美好。

四、多角色参与,让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往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总是处于主体地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因此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另外,对于孩子来说,来自同学的评价有时会更有意义。因此,在课程评价的主体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改变了以往的评价只有教师参与的倾向,确立了学生也是课程评价主体的地位。这种评价的实质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换言之,如果不能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那他们也就无法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走出误区,更辩证地评价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对待。我们强调正面而积极的评价,并不是要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批评全盘否定。如果教师只表扬不批评,学生的眼里就会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短处,那么势必会让他们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我们可以在先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再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譬如对一个读书读得正确流利却没有感情的学生,我会这样评价:“你读得正确流利,课后一定认真复习了。如果能够再投入一些,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那就更好了。”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是十分准确的时候,我会说:“你的回答确实很不错,如果考虑再周全一点的话,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使他们看到自己的缺失之处,岂不妙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们的一句看似平常的赞扬的话也许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清代的教育家严昊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让我们多一些积极的有效的评价,把自信的阳光撒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充满自信地面对美好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