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道这是我的错吗之二

(2009-12-08 08:17:31)
标签:

杂谈

点评:难道这是我的错吗?

 

心理教育工作者马健老师的飘逸生活

飘逸是一种清新雅致、恬淡自然的心理感受和生活境界

文/黑尔斯心理咨询工作室  黑尔斯




说明,本文为《亲子》杂志MOM TALK栏目合作稿,作者负责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近期将刊出,请勿转载。如需要了解更多文章,请订阅《亲子》杂志。
【关键词】父母角色 家庭分工  公平感受

 http://180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2/8/8/8/1261b83e19eg215.jpg

黑尔斯点评: 

首先豆豆妈选择剖腹产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抉择过程,需要面对剖腹产可能的副作用,如:麻醉的风险、大出血的可能性、伤口的恢复、对胎儿的影响、较长时间住院期等等,这对于初为人母的豆豆妈,无形中又增添了压力。

在剖腹产住院期间,豆豆妈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除了正常哺乳,承担母亲角色外,还承受着身体之痛、行动不便、打吊针,另一方面还面临做好剖腹产后的心理恢复工作。豆豆妈渴望陪床的婆婆能够尽可能多地给予自己更好的陪护和照顾,尤其是看好吊针,以免出现其他情况。

也许婆婆没有经历过如此的生产过程而无法体验豆豆妈的感受;也许婆婆是个自理能力很强的女性,在那个相对困难的年代,即使初为人母也要照顾一家老小的饮食起居;也许婆婆的眼睛一直盯着吊瓶,而那有节奏而单调的“滴哒滴哒”象催眠一样很快促使婆婆进入了梦乡;也许是婆婆上了“年纪”,像更多的老年人一样只要座在椅子上“无事可做”就容易睡觉;也许……。但无论如何,豆豆妈看到婆婆的行为表现,心中抱怨和不悦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毕竟豆豆妈处于“非常时期”,在需要别人照料的同时还要时时想到刚刚出生的豆豆。http://182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2/8/8/9/1261b83215cg214.jpg

关于谁来带孩子的话题,豆豆妈希望婆婆或娘家妈能够出面承担这一重要之职,这样,豆豆妈可以无后顾之忧,尽快调整重新进入职业状态。结果一对老亲家的表现令豆豆妈大感失望,婆婆宁愿多掏钱也要坚持工作,以免辞职带来的后果。这一决定再次引起豆豆妈的不快。一般而言,许多老人更喜欢带孩子,他们似乎在带孙辈的过程中可以弥补以前因经济条件而在自己孩子身上留下的缺憾,但人与人是不同的,我相信婆婆这一决定有她自以为的充分理由,可能考虑到隔代教养责任太大,或者工作中的确获得了更多的价值感,也许对照顾小孩有一种恐惧和担忧等等。如果一定要寻找婆婆不带孩子的真相,不妨豆豆爸爸与母亲做一次深入的交流,洞悉究竟,也许老人有许多难言之隐。

方法总比问题多,最后娘家妈承担起了带孩子的重担。即使有一天娘家妈也有理由不带孩子了,既然两位老亲家都愿意出资,豆豆妈也不妨以这笔费用请保姆或者周围可信赖的人协助带孩子。温馨提示豆豆妈一句:无论谁带孩子,都不能取代父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与孩子共成长是今天亲子的主旋律。

在豆豆妈被车撞事件中,豆豆妈再次发现婆婆与妈妈之间的差距。豆豆妈通过对照,发现婆婆并不像妈妈一样关心自己。婆婆首先关注豆豆,然后才问候豆豆妈。这是许多初为人母心中酸楚的感叹!似乎老人忽视了自己的存在,也有些人视自己为生产的机器,以至于以泪洗面。一方面老人可能认为宝宝是弱者,另一方面宝宝每天的变化的确很招人喜欢,而大人无论如何都算是个强者,夸豆豆也是变相夸了豆豆妈。而豆豆妈妈们,在生产之前是家庭的中心,被全家人保护,而一旦生产完成了,还不能适应聚焦灯从自己身上一下子转移到宝宝身上,宝宝成为别人关注点并承接了许多喝彩,而自己似乎完成了历史使命,不再引起别人的注意,黯然心伤。这个舞台灯光的巨大变化,致使有些母亲心理不适,宝宝竟然成了自己的强有利的竞争对手。建议家人不要疏忽豆豆妈们的感受,不经意间的言语,也会引出这个特殊敏感时期的脆弱心理的不平和悲伤。协助豆豆妈调整好了心态,才会有宝宝更好的成长。

年轻的妈妈们除了面对新生宝宝外,还要面对许多生活的琐事。这些事情在老人们的眼中也许不算什么,正如小品《追星族》中的那句台词:“我生了你们六个,我就没遇见这么一个费事的。”而今生活节奏、生存压力、子女教育等多种问题,令年轻的父母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再加上这些新妈妈们大多是80后,他们没有经历象过去一样艰辛的生活,也许承受能力较以前弱,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些许的无所适从。请“婆婆”和“妈妈”给予这些新妈妈心理的理解和支持,特别强调丈夫需要理解妻子的感受,陪同她一起走过产后心理变化的历程,做好妻子的心理支柱。也祝愿更多的年轻母亲能够迅速做好心理调适,承担起生活的重任。


 

我的相关日志:


2009-10-27 孕期性情巨变
2009-06-21 全职妈妈重回职场有多难
2009-05-12 黑尔斯点评:我该为宝宝高消费吗?
2009-04-02 黑尔斯点评:生个孩子傻三年
2009-03-26 黑尔斯点评:宝宝,妈妈欠你太多了
2009-02-02 黑尔斯点评:一切为了宝宝,真的值得吗?
2009-01-26 黑尔斯点评:产前紧张综合症?
2008-12-29 初为人母的困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