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收视率”
心理教育工作者马健的飘逸生活
飘逸是一种清新雅致、恬淡自然的心理感受和生活境界
文/黑尔斯
【黑尔斯提示】
“相对心理专家马健的飘逸生活”博客(http://bnumajian.blog.sohu.com)文章系原创,您可留言可评论。如果希望分享,建议您将文章链接贴至您的博客或网上。如果坚持一定转载全文,请您勿删除作者的私人信息,这是最基本的网络规则。如有报纸、杂志希望发表作者文章,请您拨打电话联系:13701196114或MSN:bnumajian@hotmail.com
【关键词】电视质量 收视率
当第一时间听到某电视节目因收视率的原因被取消时,马健没有感到一点点惊讶。在更早之前也听到过收视率关乎栏目生存的大问题。
身边有些电视圈中的朋友,他们张口闭口所聊的也是昨天收视率如何,收视率与什么挂钩一类的语言,慢慢地被他们谈及了收视率的知识点。
收视率太低了就难有好时段,更难有好的广告效应,于是生存就成了问题。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电视人也是要活着。
在其他圈子也是存在的“收视率”的问题。如有些学术著作,真的很有价值,但因为销量的原因,即读者群的问题,只好自费出书,大约也就千八百本,几本送图书馆,几本送朋友,几本送评委要职称,一些卖给学生做为教材。
唱歌的也有“收视率”,通俗歌曲“收视率”就相对高,而“美声”和“歌剧”就低一些,
群魔乱舞收视率就高,“芭蕾”和“民族”收视率就低。
现在还有多少人看京剧?
如果总拿“收视率”说事,专家学者们的科研成果就不能出版,有些高雅艺术就不能存活。
“收视率”不能针对一切栏目,如果收视率低于什么0.2%就取消,也太武断了,难怪许多高知根本不看电视,认为电视的含金量太低。于是电视人一切围绕收视率而转,以至于不择手段。
据说某地方台的收视率奇高,并成为电视人争相效仿的对象,许多有点文化的人说那台节目是垃圾,是“愚”乐节目,没有任何的思想性,一味地打情骂俏,难道收视率就是标准了?
是否也可以考虑收视率的上限?超过某一收视率的电视栏目,是否也有问题?胡搞的愚乐,误导的愚乐到底有多少意义?
有一段时间网络为了追逐点击率不停地推出“标题党”、不停地夸大名人的私生活、不停地将色情内容不闻不问,点击率让网络存活了,但对于使用者有多少好处?难道因为影视名星的私生活被更多人关注,就一味地鼓励狗仔队去偷名人的隐私吗?难道一些正面的知识点因为被人关注少就取消吗?
看看各大网站的首页,我们就能知道有多少内容于我们是有益的,有多少内容只能做为饭后的消遣。人们需要放松,需要休息,但过多了,是否就好呢?
“收视率”,想说爱你不容易。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9/27/20/4/124aa058168g214.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