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孩子,我不是那意思》之一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孩子,我不是那意思》 |
【连载】《孩子,我不是那意思》之一
文/北京师范大学
前
自从有了孩子,我们就被赋予“父母”之职,成为合法父母。为担当起这一重任,我们尽全力使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但是,在家庭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尚未读到一则“父母岗位职责”的说明书。于是,我们模仿长辈们的教育方法、凭借个人成长的感悟、借鉴影视作品及书籍的间接经验,我们试图成为合格的父母。
事实上,我们尚未从任职父母的喜悦中清醒过来时,孩子,就是那个我们称之为“宝贝儿”、“亲爱的”、或冠之“丫丫”、“蛋蛋”等昵称的“小可爱”,开始向我们发起进攻,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对我们呈现出新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才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已经面临亲子教育的一系列挑战。
我们爱孩子,我们以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方式爱着,但在许多家庭中却事与愿违,孩子并未如我们预期的那样发展。也许他们令我们失望,也许他们伤了我们的自尊,也许他们与我们势不两立,成了“天敌”,也许……
面对一个个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我们反思亲子教育的过程,回忆对子女的所作所为,想当初的一切美好愿望,竟因我们的无效沟通和强制行为产生了那么多失误。我们如同驾车在环岛上,一旦因一念之差选错了出口,将错误地走出很远的距离。扪心自问,为子女我们的确全心全意,我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甚至“牺牲”了自己。而对子女的愿望与现实因何却有如此大的差距?
孩子生活在声光电的多媒体世界之中,而我们竟还以传统的、单声道的亲子方式与之沟通交流,以我们的信念和态度教导他们,以我们的价值观评判他们。于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如同二条不相交的平行线,无论走多远,总保持着心理的距离。我们对子女的“爱”,竟成了“非爱”行为。
我记得曾读到过这样的话:父母的爱有时也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牢狱,孩子也会把父母的爱当成拐杖走路,珍惜得不肯放下而无法真正长大。
面对今天子女的状况,我们回忆亲子过程,往事宛若昨天,清晰可见。我们怀有良好的动机,我们尽力行动,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不良结果。有哪一位父母不是为了孩子的“好”呢?
当他人指出我们亲子教育中存在的失误和错误方法时,我们黯然神伤、由衷感慨,我们摇着头、极力为自己辩解说:“我不是那意思”、“那不是我意思”、“我的意思是……”。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疲于生计、工作、学业、事业奔波的年轻父母无耐地将子女留守家乡、交由老人或保姆养育。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当亲子教育出现困扰和矛盾激化时,代理人无能为力、爱莫能助,年轻的父母面对突如其来的抚养和教育,百感交集而又不知所措,于是出现亲子焦虑。欲重新梳理亲子教育,必将付出加倍的努力。
本书精选具有普适性的亲子教育个案,穿插心理咨询师郝斯先生的亲子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其咨询案例,分析亲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与家长朋友们分享亲子教育理念,减少或避免亲子教育中的失误,力争引领孩子积极向上,健康快乐成长。
每本除详述故事外,每章后提供“心理测量”作为参考,通过测量评定亲子关系、子女行为习惯及学习方法等。结尾处设有“亲子课堂”、“阅读分享”内容,倡导亲子教育理念和方法,崇尚家庭和谐是亲子教育之根本。
(后续文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