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妈手下有弱兵
(2008-07-30 10:22: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亲子教育 |
强妈手下有弱兵
文/北京师范大学
“相夫教子”似乎早就与时代脱节,但父亲由于工作的忙碌,在孩子的眼中,他似乎成了“前来渡周末的客人”,女性在家庭中教子的天职工作依然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或许是母性所致,或许是性别的驱使,母亲在亲子教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母亲的行事风格、说话的态度对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言行构成最直接的影响。
许多母亲以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行为习惯作为自我价值评判的标准,于是,她们对孩子学业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投入了很多精力,并寻求子女的非物质回报,如:听妈妈的话、按妈妈要求去做、取得好成绩等等。
在亲子教育过程中,由于母亲在经历和阅历方面的优势,不知不觉间即展现出强势态度和行为。强势母亲以对孩子强烈的、真实的、无私的爱为出发点,以包揽替代、过度呵护、满足一切需求、限制自由为手段,以剥夺孩子个性成长、扼杀孩子独立生存能力为结果。表面上,母亲的每一个行为出自潜在的对孩子的爱,以“爱”编织出一张无形的网,将孩子困放在网中央,实质上却对孩子构成了长期的、深远的、无形的伤害,至使孩子丧失独立的人格、无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失去生存能力。
案例一:无奈的小强,只有无助的沉默
初二的学生小强,越来越不愿意和妈妈说话。之前到家,立即将自己的房门关上,躲在自己的独立空间中,而妈妈经常不打招呼推门就进。今天,他把门反锁上,以示对妈妈的强烈抗议。妈妈立即过来推门,发现被反锁后,立即取出钥匙把小强的房间门打开。她进到房间,一定要看个清楚明白,希望了解小强在房间里偷偷做什么。
小强生气地说:“妈,我都说过N多次了,您进我的房间就不能敲下门,征求我的意见吗?”
妈妈回答:“敲门?这房子是我们买的,你是我养大的,我进你的房间还要敲门?”
小强无奈地说:“我现在不是三岁的孩子了,我也有隐私,您给我一点最基本的尊重,好不好?”
“隐私?你个小毛孩子能有什么隐私?昨天洗澡的时候还让我给你搓背呢。别动不动就跟我说什么隐私不隐私的。”
“您……”小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
母亲一脸的不屑,盯着他说:“我看看你干什么呢?功课做完了吗?告诉你,别想欺骗我。以后回家,不准关门。咱家就三口人,你关得什么门啊,你想防着谁啊?除非你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小强的母亲敞开屋门,大摇大摆地转身进了厨房继续忙碌着做饭去了。
小强从椅子上站起来,鞋也没脱,扑到床上,用被子蒙上头,长叹一声:“唉!”
晚饭时间到了,妈妈多次叫小强吃饭,他忍着肌饿,坚持着无声的战斗。
母亲走进房间,开始了唐僧式的演讲:“你一回家就关上房门,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我想你一定没干好事。我监督你,是为你好,我担心你看不良刊物,担心你玩游戏,更担心你上黄色网站和偷偷看不健康的光盘……”母亲不停地唠叨着,看到小刚不吱声,愈发地生气,对着小强大喊“你吃我的、喝我的、用我的,你凭什么不听我的?”
而小强坚决不回答,他闭着眼睛思考:近期一定让母亲的话得以应验——找不良刊物读、看A片……
【点评】许多家长怀疑孩子回到家中为何要关紧房门,他们担心孩子接触不良信息,希望回家后能够监督孩子的所有行为。而孩子长大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希望有隐私权。在家长的眼中,孩子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无论他的年龄有多大。家长否定孩子的独立,要求在任何时候都要透明呈现在父母的面前。面对这种强势力量,要么孩子形成强烈的依赖感,变成小“乖乖”,失去自我,一切听凭家长安排;要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战斗的格局,家庭笼罩在剑拔弩张的硝烟氛围之中。
案例二:貌似民主的妈妈,实行专制手段
小雨的妈妈多次开家长会,知道要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权利。而小雨却面对妈妈的民主,越来越不领情,无论问她什么,统一回答“行行行,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妈妈不解,难道小雨不喜欢这种民主的家庭氛围?
做晚饭的时间到了,妈妈问:“小雨,我们晚上吃面条,行吗?”
“行行行,您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吧。”小雨回答。
妈妈急了,“我和你商量什么事,你都是这种态度。”
小雨也急了,“商量,您有过商量吗?什么事还不是您说了算?如果我说不吃面条,想吃饺子,您一定又象祥林嫂一样地说我不体谅您的辛苦,您还有一堆家务事没做呢。您直到说得我非同意吃面条不可,才肯罢休。”
“我不是问你行不行吗?”妈妈继续说。
“那我说不行有用吗?比如上次我买裤子,你问我白色和黑色喜欢哪一条,我说喜欢白的,您不停地说白的容易脏、不好洗,到后来不是还得听您的买条我不爱穿得黑裤子?这种事多了,所以,您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小雨说着。
妈妈说:“我这不都是为你好吗?洗衣做饭全是我的事,如果你穿白裤子,我哪有时间天天给你洗啊。”
“行啦,妈,您以后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您总是正确的。”小雨说完这句话,头也不回地从离开了家。
【点评】家长以自己的对事物的判断,评判优劣,并强加给孩子接受。一旦孩子反驳,家长即拿出杀手锏“唠叨”。尽管十多岁的孩子有一定的判断和审美能力,但家长仍未将其当作与年龄吻合的,具有审美的“成熟”的人来看待,他们并未对孩子怀有敬意,也丝毫不会用对待客人的态度对待子女,他们不停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并灌输在孩子身上。从而孩子失去应有的自由,孩子的叛逆被激化,于是,与家长顶嘴、反叛时有发生。
案例三:你不配做我的女儿
京京的妈妈,家里家外都是一把手,连父亲也要让她三分。京京面对强势的母亲格外小心,生活在惊恐之中,总担心哪句话说得不合适而冒犯了她。
面对升入初一以来的第一次家长会,京京真想把通知书交到出差在外的爸爸手中,她升入中学后学习还不适应,期中考试成绩在班上排在中等水平,她知道妈妈开完家长会后一定要痛骂她一顿。
果然如此,妈妈带着一脸的不悦从班里走出来,径直奔向京京,简短地说出一个字“走!”
京京悻悻地跟在妈妈身后,她知道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她胆怯地钻进车的后排座,妈妈说头也不回说:“座前面”
京京不得不座在副驾驶位子上。
妈妈一边启动了汽车,一边严厉地说:“说,怎么考这么差?”
京京低声说:“我也不知道。”
“你上学,你考这么差,你还不知道?”妈妈的话充满了气愤。
“对不起。”京京更小声地说。
“我为你付出少吗?我歇过吗?周六周日带你四处学习,你还考成这样,你对得起我吗?”
“对不起。”京京眼泪流了出来。
妈妈一脚踩住刹车,右手打开京京身边的车门,“下车!你不配做我的女儿。”
京京被妈妈赶下车,用脚仗量着土地,不知是该去何方。她知道妈妈是个女强人,是个比男人还能干的女人,但她从未体验过母亲的关爱。妈妈不停地提出要求和一系列的指示,希望京京能够出类拔萃,和她一样,将来在事业在有所作为。但京京面对妈妈的指手划脚,她从未做到妈妈满意,她心中充满了自卑和无助、失去了信心,她试图报复,但又无能为力。
脆弱的京京,自从那次事件之后,患上了考试焦虑症,每逢考试之前,总处于极度紧张惊恐状态,以至于出现生理的变化——发高烧,妈妈也奇怪:“为什么一到考试,孩子就发烧呢?”
【点评】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是奴役,是自由。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是我的附属物品,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模式塑造孩子,对孩子的一切横加指责和批判,不给予孩子指导和建议性的意见,不允许孩子有一点闪失,那么,孩子的另一个名字将是“囚徒”,孩子的人格成长和个性发展将被家长剥夺和摧毁。
京京的发烧症状,有其心理因素。她不能确定自己考出让妈妈满意的成绩,而发烧是最好的借口,形成一种合理的推理:发烧—成绩不理想—妈妈不追究;不发烧—成绩未知—妈妈的态度未知。在发烧的症状下,京京获得了心理的“满足”,回避了妈妈的斥责。
通过以上个案可见,强势妈妈同样深爱着自己的子女,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往往缘于爱之深,或担心孩子走弯路,但其行为却构成对子女的莫大伤害。他们对子女强烈的占有欲望、无端地操纵子女的生活,自以为是、颐指气使、吹毛求疵的态度,可能导致子女的强烈反击、暴力倾向或低头服从、失去自我、强烈依赖的风格。
母亲,要学会尊重子女,根据孩子的年龄,适度放手,还世界于他们的手中。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发展;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些体验,让他自己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