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脸上贴满标签
(2008-07-30 10:06: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健康生活 |
给自己脸上贴满标签
文/北京师范大学
这是一个俗套的社会,我们过着俗人的生活。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尽管有把子力气,但处于小人物的角色,于是四处寻找机会,给自己脸上贴上标签,以壮自己的胆去吓别人。事实上,我们落入俗套是由于人们喜欢这种俗的标签。
做为主持人,我时常介绍一些专家,许多人的标签足可以让我以每分钟180字的语速念上8-10分钟。即使我接到过的名片,也有不少人将写过的所有文章及参加过的活动一并罗列出来,字迹密密麻麻,如果以小五号字,可满满地印在一张A4纸上。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证明此人的身份和经历以及有来头。
君不见,我们时常听到一些人士的介绍,XXX同志,原国家XXX部(局)长,曾任XXX办公室主任,旅美学习三月,赴加国十天,有新马泰之旅的经验。
人们“认”这些。如果你没有这些,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人物”。
既然有这种导向,因而年轻人开始猎取这些真的、假的荣誉。如,花高额的费用参加为期二天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获取一个什么德国什么证书(其实讲课的,也都是中国人,如果真是德国人讲,好多人还是真听不懂),即标榜自己是“首批德国XXX培训班学员”,而且一定要注明是“首批”。似乎不是“首批”就注定你不行一样。唉,心虚啊!
现在介绍学历,如果你不是个博士,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你念过书。您看如今的人物介绍,当然,尤其是教育系统,动不动就介绍张三博士,李四博士,如果是个硕士,哪好意思说呢?无论获得博士学位的水份有多大,博士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取得的,于是就可以花上几万元,只要有个大专也一样可以取得一个教育部不认可的博士,当然了,谁去追究呢?又不拿这张纸找工作,也不借这张纸评职称。唬人,还是可以的,谁去查呢?
在自己不行的时候,需要借这些东西骗人。而一旦自己“行”了,就可以骂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我们知道,赵本山不是北影的,也不是中戏的,他有必要找那张纸唬人吗?老赵就是老赵,一听他的声音,一看他那张脸,这就是他的标签,就是他的名片了。当然,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在圈里混的人还是名门正派。
我也曾很俗并继续地追求一些不实用的纸,为了让一些国家认可不认可的单位盖个戳,花高额的费用和生命中宝贵的时间,违心去听一些可能根本不喜欢或丝毫没有价值的课,这是大多数人走的路,咱也跟着混吧!
外出讲课,组织方一定要我写出自己的标签,我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介绍我呢?
8岁加入少先队,14岁入团,小学毕业就上了初中,初中毕业就读了高中。高中毕业念了大学(念大学时西方经济学补考的事情就不能说了,这有损形象)。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几年,又念了硕士……,这对讲课重要吗?有用吗?我花了4800元,听了三天课,其实有二天的课都让我丝毫没有收获,以至有一位女“教师”不仅最基本的教态和教法都没有,而且还不懂基本的职业道德。当然钱花了,最后给了我一张纸,我要用那张纸说事吗?
我的抽屉里有一大堆没用的纸,什么财会证,什么公关证书,什么……,年轻时,找不到北,搞不清自己的方向,只要给纸的班,就去报名学习。到底自己要做什么工作,缺乏思考。老话总说“艺多不压身”,您说我还拿个厨师证,还有大货车的本子,我还真去当大厨,到山西拉煤去?
社会上的培训班五花八门,劳动部的资格认证也多种多样。不要因为咱手里有点钱了,就什么都学,什么都念。人生是一个减法,用一天少一天,直到归零。大好的春光用在有效的事情上,别跟我一样。
标签,唉,标签啊,浪费了我多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