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感恩的需求:施予者有一颗阳光心态
文/北京师范大学马健心理咨询与亲子教育研究室
近日,因几名贫困大学生接受一些有钱的资助后未向他们汇报学业成绩,未去向他们表示感恩,未与他们书写一封感恩的信件而被指责这些学生缺乏感恩之心。
我也曾遇到类似的事情,当然,施予者是我在上海的朋友,我权且称他 王先生吧。
王先生经营服装生意,有一间自己的厂房,生意做得不是很大。与他聊天时,他总说羡慕我的生活,他做生意很累,时常见庙进香,乞求生意兴隆,事业顺利,也不忘财源滚滚。我认为他很善良,也与他聊起我常到河北涉县革命老区的一所中学里,那里有一部分学生生活过得极为艰苦,每月伙食费用仅三四十元。我看到学生手拿着二三个馍头边走边吃,很少吃到菜等等的一番描述后。王先生让我帮他找一个贫困生,他要资助一个。
我问他需要什么样的贫困生。他列出如下几条:
一、女生
二、成绩优秀
三、生活贫困。
我记在心中。当我再次去老区的时候,我将王先生的要求和学校做了交流,他们按王先生的标准找到一名在年级排名前十位、父母因挖煤而双双去世的女生。我将该女生的情况向王先生做了交待。他立即向我的卡上打了1000元,希望我将这笔钱捐给那位女生,同时一再声明他不希望受资助的学生知道是谁做的。
我将1000元交由学校,让学校出据了收款证明,学校同意将这笔费用用于该女生的学费、食宿费等。我将学校出据的承诺书和收费证明特快邮寄给王先生,此事即告结束。
学期末,我又到该学校,我与校长谈想了解一下资助的学生情况,校长拿出她的成绩单。我暗示校长,我回京后一定将该生的学业情况向王先生做个汇报,让他知道资助的学生一直在进步。校长打断我,说:“我们安排她写王先生写封信,向她做一下汇报吧。”
“我可以见一下这名同学吗?”我问,“我能否带张同学的照片回去,我带了相机,也可以给她照一张。”
校长欣然接受。我将照片通过邮件发了过去,学生写的感谢信也寄给了王先生。
第二年,王先生准时将1000元打入我的卡中,通知我将费用交给被资助者。二个学期过去了,我给王先生通电话,佯称他资助的学生功课有进步,让我表示感谢。
王先生说:“不用的,只要我这一点点费用还可以为她提供一些支持,我就知足。我做事不求回报,主要对得起自己。”
是的。我们在街上遇到乞丐,随手将一些零钞投到他们面前的桶里,我们不求爬在地上的老人或儿童说声谢谢;我们在公车上遇到老人、孕妇和儿童时,主动让座后也不求回报。我从未遇到过因为让座而对方未表示感激的人又抢回了座位,在地铁里也没见过施舍后,又因为对对方的态度不满而收回自己的施舍。
我们施舍也罢,资助也罢,说明我们还有能力给弱者以支持和同情,能够给弱者一些帮助,说明我们过得还好,还有能力施予。施予别人,可以令我们内心有优越感,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强者。
如果施予后索求感恩,那是一种商业性等价交换的意识。在这些人的信念中,我施予,你应该感恩于我,否则我不再向你施予!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和恩惠,也是一种非理性的信念。
这个非理性的信念是:
我施予—被施予者应该感谢我,如果被施予者不感恩于我—我将不快乐,我将终止施予。
可见施予者将自己的快乐交与被施予者,由他人的态度决定自己的态度。
我很欣赏朋友王先生的作法,“我施予—我快乐”,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建议施予者,如果有一颗阳光心态,自己会更快乐。
北京师范大学马健心理咨询与亲子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