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家庭中的人情冷暖
文/北京师范大学马健心理咨询与亲子教育研究室 马健
应邀到北京台做亲子的节目,案例内容简述如下:
他因何寻找暴力?我看到他家庭中的因素。父亲时常打骂孩子,挂在嘴边的话是一句令人痛不欲生的“你去死吧!”父母之间的战争频发,父亲对母亲大打出手,于是母亲与儿子结成同盟,儿子要求母亲与父亲离婚,儿子不愿见到父亲,父母之间出现冷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先看夫妻之间的情份。我认为在家庭中人情可有四种:爱情、亲情、友情和人情。如果爱情失去了,是否留下些亲情?如果亲情也远去了,能否给一点点友情?当友情也留不下的时候,给对方一点人情吧。
案例中的家庭,夫妻成仇,父子反目,最基本的人情也将失去了。儿子不能原谅父亲的过失,尽管父亲在主持人赵川的引导下,努力与孩子合好。
孩子的暴力倾向一般有如下七种心理:引起注意、获取权利、寻求报复、自暴自弃、寻找刺激、获得同伴接纳、显示优越感。而安全中的马某更多的是在父亲的示范作用下习得了暴力行为,同时认可暴力行为的好处,在自身无能力的情况下,寻找同伴,结实了一些暴力团伙中的成员,为了加盟组织,获得同伴的接纳,自己开始按同伴们的行为进行自我演练:抽烟、上色情网站、伺机打架。
在探究暴力成因的过程中,无非将原因归为如下五个方面:
1.政策原因,如将学校分为重点非重点,好学校坏学校,教育的不均衡,进入非重点校的学生感觉学业成绩难以提高,即使是教师对学生的前途似乎也并不乐观。当在校生看不到学业成绩的提高时,会寻找学业以后的事情来获取价值体现。
2.社会因素,媒体的暴力宣扬,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3.学校因素,教师因为工作量很大,无暇顾及学校的个人心理,同时由于升学率、各种评比及教师之间的竞争,教师更多地注重学生整体情况,以大多数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业成绩做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忽视个别学生的问题。
4.家庭因素,家庭对子女的影响由来已久,暴力家庭的示范作用,势必激发子女习得暴力行为。一般而言,在暴力家庭中,夫妻间较弱的一方会将对家庭的情感全部转移到子女身上,获得子女的同情和支持,结成弱势同盟,合力与强者战争。在暴力面前,如果不能战胜对方,将以更隐蔽的方式来较量。如在孩子面前痛斥强者的罪恶,在孩子心中播下“恨”的种子。
5.个人因素,学生自身品质,明辨是非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更多在家庭中习得。
可谁来为孩子的暴力行为埋单呢?明显的答案是家庭。只有家庭才对子女付有更大的责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