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稳稳的坐在驼峰之间,随骆驼慢悠悠的走向鸣沙山的最高峰去滑沙,举目张望,四周都是高低不同的在斜阳照射下金灿灿的沙丘,叮当的驼铃声伴着呼呼的风声,看着在脚下随风舞动的沙子,还有投射在沙地上我们长长的影子,不由得想起以骆驼为运输工具,成群结队长途爬涉在荒漠沙丘,繁荣着贸易往来,交流传播着不同文化的古人们.
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约5公里处,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太阳落山了,我们从鸣沙山往回走,要去到月牙泉,这时鸣沙山沙子色彩暗淡无光,再不是金灿灿的沙子了,但却多了一份苍凉和神密之美.
月牙泉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是一处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观。鸣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在沙丘环抱之中,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一湾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月牙泉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晴空万里蔚兰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黄昏时分最佳。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莫高窟外观一隅.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有735个,我们只参观了其中有代表性有9个洞窟,在窟内只能看而不能拍照,所以那些雄浑宽广,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的绘画和雕塑就没能定格下来,只有记在心里,定格在脑子里。
七律*叹敦煌
文/鹤舞水乡
莫高遗梦在敦煌,道士无心捅破窗。
妙曼飞天惊俗目,丰盈宝卷耀天罡。
高官举手身嫌累,外盗垂涎意欲狂。
浩劫伤疤犹滴血,月牙泉水泪汪汪。
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高33米。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