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i梅雪
i梅雪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07
  • 关注人气:4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觅新的表达的可能性

(2008-11-26 22:13:23)
标签:

文化

分类: 舞蹈

寻觅新的表达的可能性

     --探索“口述史”学在舞蹈史研究中的运用意义

 

    一、“口述史”理念解读

     “口述史”的形式在中国古已有之,代不乏人。司马迁作《史记》,就使用了不少口述史料。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写道,他的书是“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而写成的。“询之老成”一句,说明他也采用了口述史的方法。在西方古代也是如此,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被认为是典型的口述史书、《荷马史诗》也采用口头传统叙述的方法等等。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是,学术意义上的口述史(Oral History)这一理念是由美国的现代史学家艾伦·芮文斯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他通过访谈笔录方式搜集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大量口述回忆资料,并以此为基础于194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一个口述史档案馆。

虽然从现在分析来看我们早已使用过,但一直未将之上升到学术的水准上来。然而就在北京青年报 109日版有一栏题为“忽然火了口述史”中就有这样一段叙述,再次说明了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在当今史学界的意义及价值:读者所以喜欢口述历史,除了独特的学术取向和历史眼光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恐怕还在于读者从这些口述历史中发现了被以往那些历史记载忽略或掩盖了的鲜活的史实。有学者指出,寻找历史事件当事人进行口述采访,在20世纪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可能成为拓展史学空间,廓清历史谜团的一条可行之路。事实也是这样,口述者的个人身份使得他们可以不必根据既定的结论剪裁史实,从而能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了解历史的视角,有助于人们刷新历史的成见,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和盲点。”笔者以为在舞蹈领域里也是如此。

二、试探“口述史”在舞蹈领域中的运用意义

  舞蹈的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能够流传或保存下来,是需要一些传播途径的,例如文献、图像、仪式、空间、口述等。舞者在表达或抒发自己对舞蹈的感受时,除却肢体外更为方便、直接的便是张口说出来或者说是情感渲泄,而且是带有语气、语感、语调让我们更为真实地了解、体味他们的感受。那么作为老一代舞蹈艺术家或民间艺人而言,除了个别的艺术家被运用文字记载下来之外,更多地还是没有被记载保存的,而这些也应是历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说一些细节还收藏在他们的个人记忆中。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年迈的老人更愿意讲述自己对过去的回忆,特别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细枝末节(有些细节是他们不愿公之于众、不愿透露在书面上形成文字的)。甚至是边说边舞,口头语较书面语更为直接,更为自发性。笔者作田野采风时可能会发现有些民间老艺人或部分艺术家时,他不会写,可是会说,能够很生动地叙述他自己的故事。具体如下:

1.访谈对象平民化:力求在我们访谈的舞者更多为少在舞台上出现的,多数生存在民间或者说是未上过舞台的民间艺人。她会谈出对某一动作如何掌握与认识。这在书本上是难以见到的真实感受。例如我们直接让那些民间艺人或被主流意识疏忽的舞者谈他们自己的感受、了解他们的生活实情,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即兴表演、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记录他们对世事百态的看法。

2.  舞事记载的细节化:传统史学所赖以利用的各种史料,无论是关于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常常是正面的多,负面的少;台前的多,台后的少;表面的多,背面的少;显现的多,隐藏的少;粗疏的多,细微的少;强者的多,弱者的少。例如,我们可以查阅到有影响的某类重要舞目或相关文献,但我们却无法从这些可查阅到的资料中知道,围绕这个舞目的派系角逐,脉络始源,动作形成过程以及舞者自身的真实感受等

3.  舞蹈资料载体的多样化:自从开天辟地有了人类以来,作为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载体,迄今先后出现了物传、言传、文传、音传、像传等多种形式。将这许多传承手段集中于一个具体的历史客体之上,正是口述史特有的“专长”。使之成舞蹈史研究中的“活史料”

    试想我们通过“口述史”的办法再去采访当年的舞蹈的亲历、亲见、亲闻者,听他们娓娓道来,听他们将那些台后的、背面的、隐藏的、甚至见不得人的历史信息和盘托出,我们据此才得以了解一部真实的历史。正如同我们熟悉地上的林木,却很少知道深埋地下的根须。如要做“某个民族舞蹈的发展史”的口述史访谈,我们可以向一切与该舞蹈有关的人们,比如可以找曾跳过这类舞蹈的演员、民间艺人、学生、编导、观众、研究人员等等进行口述史规则下的众多寻访,从而获得系列化的活生生的关于该的史料。然后再加上已被留存下来的这类舞蹈的史料、图片、文物等一些“传统”的史料,就构成了关于这类舞种的完整史料库。这就为我们重新认识历史带来了多个角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