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妹妹发表在<养生大世界>上的文章

(2006-04-23 22:31:37)
分类: 原创空间/文章收藏
专家解答: 梅语--武警总医院
 

   应该怎样做体验?

目前,各大医院及体检机构纷纷推出了五花八门的体检套餐,并设有各种自由加减项目,让众多受检者眼花缭乱,尤其是没有医学常识的人,更是难以选择。我们常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那么,面对种类繁多的项目我们该依据什么进行选择?是否价格越高、项目越全的体检套餐就越好呢?况且一些健康体检的基本项目即使结果正常也不能说明身体就一定健康。所以我们应对不同的人群制定有针对的体检项目,从而提高我们的健康生活质量。

一.                针对更年期女性

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身体开始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例如骨骼中钙容易流失,造成骨质疏松。所以对于40岁以上女性,除了一些基本的女性检查项目(常规妇科检查、白带检查、乳腺检查、宫颈涂片查癌细胞、子宫附件B超)外,还可以加做宫颈TCT检查、卵巢癌、乳腺癌、宫颈癌等肿瘤标志物检测。另外,还可加做骨密度、激素水平测定等项目,以了解骨质流失及体内激素变化等情况,依据检查结果有针对性补充Ca和相关激素检查。乳腺彩超、乳腺钼钯等检查,可以尽早发现乳房肿瘤。

二.                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城市人的常见死因,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但相关普及知识相对不足。很多人把胸痛、胸闷等当作小毛病,以为是过度紧张,压力过大所引起的。其实,胸痛、胸闷往往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年纪超过40岁,肥胖、血脂过高、走路易喘、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在体检项目检查中应加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和心脏超声检查。

三.                针对肥胖人群

肥胖和慢性疾病有相当大的关联,而一般人都是以体重来衡量是不是肥胖,其实体重适当并不代表身体的脂肪比例也恰当。体内过多脂肪堆积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都有关。“重不重”与“胖不胖”不可相提并论,千万不可因为体重正常,而忽视了隐性肥胖的存在。故肥胖者血脂和肝功能检查项目要做得更多更详细些。肝部的B超必须做,以了解有无脂肪肝。另外,肥胖患者容易引起痛风,而痛风则通过血尿酸的检查可以反映出来,肥胖患者容易出现代谢综合症,患糖尿病的机率较大,所以还应检查血糖。

四.                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

我国是一个乙肝患者大国,不少肝硬化、肝癌患者都是由乙肝引起所以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最好能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人群,应当每年做1-2次乙肝方面的详细检查 。如做腹部彩超,以早期发现肝硬化、肝癌,甲胎蛋白测定对肝癌价值较大,做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可以判断乙肝是否处于活动状态。

五.                针对防癌体检

据专家统计,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约200万例,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癌症。恶性肿瘤在其早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提示信号,只要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做到早期发现,就可以将肿瘤扼杀于萌芽状态。

肿瘤标志物是指患癌症后,体内所产生或增加的一种特殊成分,这些特殊成分主要是某些糖蛋白和酵素,它们可以随着人体的代谢而进入血液中,抽血筛检癌症就是要检测这类肿瘤标志物。例如肿瘤标志物甲胎癌胚AFP(主要针对肝癌)、癌胚抗原CEA(主要针对消化道癌症)、EBV-IGA(主要针对鼻咽癌)、神经特异烯醇化酶NSE(主要针对神经细胞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主要针对前列腺癌)、肿瘤抗原CA-125(主要针对卵巢癌)、糖类抗原CA-19-9(主要针对胰腺癌)等升高,对诊断癌症有参考意义,而且滴度越高,意义就越大。

早期发现便能实现早期治疗,这样患者的生存率可以大大提高。因此,45岁以上人群,有癌症家族史、多年的肝炎患者,都应该进行防癌体检。。据统计,胃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系统部位癌发率较高,大约占人体肿瘤的百分之八十,所以可以将防癌重点先放在这些器官上。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一个警示口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在社会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死于对疾病防治的无知,是因为小病熬成大病最终发展成不治之症。所以我们应随时了解自我体内的健康变化并加以重视,通过定期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健康体检,从而达到“有知于病、有治于病”,使自己健康、长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小医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