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会

(2006-02-23 21:30:58)
分类: 舞蹈

从学民间舞组合中得到的一点体会

   

 

     研究生入学不久,在导师的鼓励下,我插入了民间舞专业表演班,开始了舞蹈实践课的学习,主要接触了东北秧歌和藏族民间舞组合。这是我第一次正规地接受系统、规范的“学院派”舞蹈教学训练。这次学习与我以往学习舞蹈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在学习每一个动作元素过程中都有意识地去追思其深层的文化意蕴,同时也尽量从舞蹈动作中去找其理论的验证。

    在学习过程中,尽管我没有加入到她们的舞蹈队列中去,但这却无疑赐予了我从“他者”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体会舞蹈——兼舞兼观。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在学习思考过程中,作为舞蹈理论学习者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有机结合这个问题上而悟到的一点体会。兼舞兼观,也即寓舞于观,寓观于舞。之所以有了这样的体会是我自己先有了一些关于舞蹈方面的理论知识后,再来接触舞蹈,所以与一般的学舞者的切入点不同,可以说学习的状态是边舞边思,这无形中为我在学习舞蹈动作中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最初的练习过程中,我是在她们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进入的,做动作都是在盲从的状态下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有时觉得四肢乱了阵角,一堂课下来懵懵懂懂。过后,从书本中找原因,结合开设的民间舞蹈文化课中找体会,决定索性换掉为了把动作做到位、符合标准而学习舞蹈的心态,摸索着自己的学习方法,开始从每一个动作的成因及特点入手,这便使我较为容易地掌握动作要领。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其他学习者总是留恋在镜中影像的动作之美,看似在寻找一种自己认为美的标准,实际了却忽略了动作原本的意义。其实模拟老师的动作只不过是学舞者的第一个阶段而已。这不由使我联想起郑板桥作画意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迂回意味。从中领悟到如何把握从观察动作到模仿动作再到领悟动作的内在意韵之全过程。作为没有进入舞队之中的我,却又在舞的我,无形中为我增添了观者的对象,除了观察自己的动作、学习老师教授的动作之外,从中我可以找到作为舞者无法看到的制约他自身的客观表现。当然,在学习动作中,有时为了悟透一个动作,课后会从图书馆中探求它的韵律始源,搞清楚了来龙去脉。

在学习藏族民间舞组合时,老师总在强调膝要“松弛”而非“松懈”,从字面上我可能会明晰,但如要用身体得以准确地表现语言中的含义,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的我会觉得手足无措。于是,我有意识地开始调动自己的身体去切身的感受和体会,运用自己的肢体肌肉、筋骨乃至神经,身临其境…… 比如,藏族讲究的“松弛”是一种有控制的放松而“松懈”是指肌肉毫无控制的懈怠,这其中本质而细微的差别正是需要运用自己的身体去领会的,从而我也真正体会到舞蹈的确是一门言传身教的艺术,这门艺术是以人的身体为物质载体,而且其中流淌的意蕴恐怕只能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才能被舞者更好地感悟。

我同时学习的东北秧歌显然与藏族民间舞是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它的“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风格特点对我而言又是一次全新的感受,但我同样以学习藏族舞中摸索出来的方法来体会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与藏族民间舞相比,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其自身发源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藏族民间舞“屈膝塌腰、前倾撅臀”的基本体态必然是和它高原的地理环境有关,东北秧歌扎根的土壤是广亵地东北平原,因而它的体态特征必然与藏族舞蹈相离甚远,同时与其它的汉族民间舞蹈相比又具有强烈的北方地域色彩,集中体现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具有火爆热烈的艺术风格。。

随着课程的进度,我接触了以下几种民间舞的基本训练组合,分别是:藏族舞步伐中的“拖”步、“踢”步、“刨”步、“掖”步,手式有“顺甩”、“交甩”、“轮袖”组合。东北秧歌中的“手巾花”、“前提步”、“稳相”、“顿步”、“缠花”组合。

在近几次课中,以兼舞兼观的学习方法为指导,把握动作的速度也快了些,在理论与舞蹈动作相互观照的过程中得以体悟。学习中,从开始的盲目随从,到跟着感觉找动作,进而融入舞蹈文化来体会动作,直至从动作中找其文化的积淀,渐渐地从舞蹈外围走进舞蹈深层的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我在这次舞蹈实践课程学习中,似乎还存有疑惑。为什么有时我在看当地民间艺人表演时总能有鲜活之感?这是与我现在学习的课堂民间舞蹈组合所不同的另一种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爱上了金刚
后一篇:演出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