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舞蹈 |
形之浑然
气之贯通
------观汉唐舞女班训练课一谈
与汉唐班之缘,除了在选课时的理性,更多是自己对其舞风感性地一种认同,尤为可贵的是与编舞者、训练教师地直接沟通,使我对汉唐班这门舞蹈体系训练过程中的一些动态的由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观看汉唐舞蹈女班过程中,渐渐地我把视角转移到了训练教师的训练手法上,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借林语堂先生的一首来描述似乎更为贴切:
“不计小节非疏忽,旷达岂与粗心同?
时地因缘恰切配,圆融施展整体通。”
汉唐舞女班本学期训练主要有这么几个单元,上肢、下肢、步法,流动连接等。训练组合分为19个片断依据不同训练目的而展开。(1.慢上肢2.快绕盘3.下肢塑形4.小腿训练5.小绕腿6.搬腿7.绕腿8.踢腿9.踏步10.花瓣步11.刨步12.平转复合接吸腿13.平转加俯身14.跳转15.半月腰16.小跳单一17.组合.18.跑场接跳19.腾跃)
从其训练气息运用及发力动势来看,似乎可见以下几方面的深层次关系:
在其汉唐训练课上的运动部位之间关系上谈,如果我们把身体看做为“自一”,身体的各个“自一”之间是“不相杂和”、“互异”的。正是由于各事物间的“互异”,才有所谓事物间的互联,华严宗先生称之为“互遍相资”或“互相遍应”。正所谓“互遍相资义,谓此诸缘要相互遍应,方成缘起”。对于以上两种既相别又相联的情况,用以下几对矛盾范畴作一概括说明。
⑴“依”与“持”。身体各个部位在做动作时相互依存的对立面之间所存的一种关系,身体上的运动部位是依着身体而存在,那么各个运动着的部位就可称其为“依”,此时的身体便为“持”的状态。这样做出的动作是复杂而平衡的。
⑵“有力”与“无力”。“依”的此方(也即身体运动的各部位要依于彼方而存在,故为“无力”;“持”的彼方(身体)能持有对立,故为“有力”。这样就说明了在训练课上,郑璐老师强调的要有“动势感而非动”的理论解释。
⑶“摄”与“入”。“依”的某个部位被摄入其对立的部位并在对立中存在,故为“入”;“持”的身体把对立的某个部位摄入自身之中并包含的另一个部位,故称“摄”。如此出现了舞蹈中的流动,连接。
⑷“废”与“同”。在“摄”与“入”的相对关系中,此方被摄而入于彼方,与对立合而为一,称“废己同他” (或彼方摄入此方,即称“摄他同己”)也即中国古典舞蹈中的“阴阳辩证,欲左先右”之法的哲学停?
⑸“有体”和“无体”。被摄的部位动作既已“废己同他”,故是“无体”,就是其舞蹈动作中的“起法儿”;如时彼此包摄此部位动作既已“摄他同己”,故为“有体”这也是“起法儿”后形成的舞蹈动作、动态或动势。
以上五组辩证矛盾关系,在训练每个动作问题上,我虽然没有作明确分析,但却从汉唐舞动作的训练整体动态上透露出中国古代甚至于现在的哲学思想智慧.
气之贯通
------观汉唐舞女班训练课一谈
与汉唐班之缘,除了在选课时的理性,更多是自己对其舞风感性地一种认同,尤为可贵的是与编舞者、训练教师地直接沟通,使我对汉唐班这门舞蹈体系训练过程中的一些动态的由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观看汉唐舞蹈女班过程中,渐渐地我把视角转移到了训练教师的训练手法上,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借林语堂先生的一首来描述似乎更为贴切:
“不计小节非疏忽,旷达岂与粗心同?
时地因缘恰切配,圆融施展整体通。”
汉唐舞女班本学期训练主要有这么几个单元,上肢、下肢、步法,流动连接等。训练组合分为19个片断依据不同训练目的而展开。(1.慢上肢2.快绕盘3.下肢塑形4.小腿训练5.小绕腿6.搬腿7.绕腿8.踢腿9.踏步10.花瓣步11.刨步12.平转复合接吸腿13.平转加俯身14.跳转15.半月腰16.小跳单一17.组合.18.跑场接跳19.腾跃)
从其训练气息运用及发力动势来看,似乎可见以下几方面的深层次关系:
在其汉唐训练课上的运动部位之间关系上谈,如果我们把身体看做为“自一”,身体的各个“自一”之间是“不相杂和”、“互异”的。正是由于各事物间的“互异”,才有所谓事物间的互联,华严宗先生称之为“互遍相资”或“互相遍应”。正所谓“互遍相资义,谓此诸缘要相互遍应,方成缘起”。对于以上两种既相别又相联的情况,用以下几对矛盾范畴作一概括说明。
⑴“依”与“持”。身体各个部位在做动作时相互依存的对立面之间所存的一种关系,身体上的运动部位是依着身体而存在,那么各个运动着的部位就可称其为“依”,此时的身体便为“持”的状态。这样做出的动作是复杂而平衡的。
⑵“有力”与“无力”。“依”的此方(也即身体运动的各部位要依于彼方而存在,故为“无力”;“持”的彼方(身体)能持有对立,故为“有力”。这样就说明了在训练课上,郑璐老师强调的要有“动势感而非动”的理论解释。
⑶“摄”与“入”。“依”的某个部位被摄入其对立的部位并在对立中存在,故为“入”;“持”的身体把对立的某个部位摄入自身之中并包含的另一个部位,故称“摄”。如此出现了舞蹈中的流动,连接。
⑷“废”与“同”。在“摄”与“入”的相对关系中,此方被摄而入于彼方,与对立合而为一,称“废己同他” (或彼方摄入此方,即称“摄他同己”)也即中国古典舞蹈中的“阴阳辩证,欲左先右”之法的哲学停?
⑸“有体”和“无体”。被摄的部位动作既已“废己同他”,故是“无体”,就是其舞蹈动作中的“起法儿”;如时彼此包摄此部位动作既已“摄他同己”,故为“有体”这也是“起法儿”后形成的舞蹈动作、动态或动势。
以上五组辩证矛盾关系,在训练每个动作问题上,我虽然没有作明确分析,但却从汉唐舞动作的训练整体动态上透露出中国古代甚至于现在的哲学思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