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2009-07-13 15:55:04)
标签:

游记

哑姑

望月

寺庙

曼曼

分类: 背包篇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哑姑山

 

                                                文/ 咖啡


     近在咫尺的哑姑山与天台山相遥,一直没有机会领略它的风采。登天台山是许久以前的事情了,毕竟去过。初夏时节,朋友计划户外一次,哑姑山便成为最佳的选择地。为此,“看海”推掉了高考监考的重任,“我本老实”、“高山流云”、何老师也放下了繁忙的备课教学积极参与。看着朋友们对户外活动的热情让我感动不已,于是我也不顾右手骨裂的疼痛,犹豫后毅然决定前往。因为户外生活太吸引人了...

 

     6月6日早上8时,我在世纪阳光与勉县赶来的“望月”汇合后,乘23路汽车一直向北。“看海”和吴先生、“我本老实”和何老师、“曼曼”、“望月”和我以及最后到达的“黑河源”、“高山流云”、艳玲四批到达武乡镇桥头。我们从桥头出发向东至关帝庙岔路口分两拨往哑姑山。一拨沿关帝庙左边小路下行至哑姑庙;一拨乘车沿右边公路上行至哑姑庙。因为手伤我属于后者。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哑姑山位于武乡,群山翠绿,一条山路蜿蜒其中,犹如巨龙盘绕。站在山边遥望高耸的哑姑庙,其峻、其险,无不透露出它的神秘和独特,它的小巧挺拔,让人无法想象当初的建造者是如何选中这个朝拜之地,它就像一个被襁褓的孩子,在万物群山的怀抱中散发着灵光,祈福则弥漫人间,用自己的勤奋来挽回大众祈求的生命寄托,它的茂密和灵气,给大家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虔诚的去探索它的深邃...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山门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哑姑庙

 

     “黑河源”、“高山流云”、艳玲和我最先到达寺庙山门,在此等待登山勇士的汇合。两小时后,传来山下的呼唤声,就这近百米的石阶小道落差四五十米考验着勇士们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没想到第一个登上山的是新驴子吴先生,而最后一个竟是老驴子“看海”。这样的结果,少不了大家对“看海”的一阵奚落。不过“看海”有自己的解释,忙于拍摄是最好的理由。

 

     哑姑庙在群山的衬托下一片翠绿,寺庙自身的绿也在其中,果然有种灵气,不仅挺拔而且富有想象。游人站在这里,都会被它独特的构思和巧妙的建造折服,那迂回而上的石阶,峰回路转的殿堂,石栏石雕古树的衔接都令人惊叹。在寺庙庭院,偶遇汉江三厂的登山者数人,从三厂到哑姑庙也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趁大家休息时,我和“望月”走进了哑姑庙,试图一览它的神秘和风光。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依山而建的寺庙,从进山门那刻起,就试图收敛自己浮躁的心,以宁静代替虔诚。一路上,蹒跚的石阶直达山顶,右边都是小殿,左边围着石栏,偶尔可见似乎宽敞的平台,就这也要见缝插针摆个供台。景点还是半山以下的飞仙阁最佳。

 

      向上穿过一殿堂,经过一段窄道就绕道了山的背后,沿背山陡峭拾阶而上就是哑姑庙的最高峰了。今天人少,有点肃穆。环视四周,一望无际的绿感觉自己在飞..."望月"尽情的拍摄,留下了美好的瞬间。此时山下传来大家的呼唤,我们不舍的离开了山顶。寺庙很简陋,设施也陈旧,不忍心用荒凉来形容它。不过正如我上面说的,这样依山而建的寺庙实属罕见,不仅仅是巧妙的结合,还有智慧的构思,张扬着与众不同的风格。今天的目的是户外,就不在这里说游记了,还是多多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吧!

 

     中午在寺庙外路边午餐,是"我本老实"给大家带的面皮,有汉中的武乡的每人一碗,加上各自的零食也就差不多了。饭后,大家在"黑河源"的带领下去探险汉王古城,据说还要在那里找啤酒喝。那是其他驴友在汉王古城留下的,喝不完就埋在那里了。他们六人走后,剩下四人不是脚伤就是手伤,一副弱者的样子,哈哈。索性在山门内玩起了扑克--找朋友。一坐就是两个小时,经典是吴先生的8、6、4,居然赢了,对家互相打双方惨败。

 

      玩完扑克,我和“高山流云”、艳玲去散步,吴先生则车中休息。这次散步,给我们的户外带来了惊险一刻,刺激极了。三人离开小车不远,艳玲就听到头顶半山腰上一阵石头的跌落声,抬头瞬间看见一条大蛇从树枝上跌落下来,然后迅速沿山体小沟向前爬行。我们吓得大呼小叫,用声嘶力竭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吴先生听见呼叫声迅速赶来,并说他会抓蛇。只见他拿着一个棍子,找到那条大蛇后用棍子挑它,想制服它。此刻,我也顾不上恐惧,连忙奔向小车拿出相机,在离吴先生20米开外的地方不停的拍摄起来。但见那蛇长长地足有两米,拳头那么粗,是我户外以来见到的最大一条蛇。所以害怕,所以紧张。吴说这蛇没毒,是菜花蛇。他用棍子不停地挑它,而它却试图横穿公路逃向路边的草丛。吴用棍子截断它的去路,挑向山体沟内,那蛇似乎被激怒,开始攻击吴。我们一直为他担心,不停地大声喊叫,让他放弃。只见他用棍子压住七寸轻松将蛇制服,然后找了一个口袋装入等大家回来欣赏。这时我们才松了一口气,真佩服他的勇气。吴先生坦言,登过很多山都没有机会抓蛇,真是百年一遇啊!也算了了他抓蛇的愿望,不过确实挺危险的,好在不是毒蛇。

 

     17.30分,探险《汉王古城》的朋友从对面山上传来呼叫声,意在报平安回来了。好家伙,居然还拐回来四个汉中户外朋友,其中一个还是我的网友“陶土”,摄影爱好者,我们也是第一次见面,很高兴认识他。这时“看海”在对面山上冲我们三女士呼喊“制服吴先生没有...”。我喊道,没有制服他,他制服了个美女...就是不说蛇。嘿嘿,给她一个惊吓。大家看到了大蛇,增添了一个户外记忆,既刺激,又兴奋。在“黑河源”和吴先生的提议下决定放生,这也是大家的意思。据说哑姑山生灵很多,其中包括蛇。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太阳快下山了,“黑河源”和艳玲要回去了,一起走的还有“陶土”四人。分别时我们在车前合影,留下了在哑姑山相逢的喜悦和灿烂的微笑...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我们在山沟里选中了一片草地,在此扎营,晚餐,然后等待夜幕的降临...周围一片茂密树林,预示着不可能燃起篝火。由于“我本老实”不知道被什么虫子叮咬肿了,大家惊慌的逃进帐篷,只有“看海”和“曼曼”留在帐外兴奋不已,歌声阵阵,信天游不断,好一个无篝火晚会。

 

     没有篝火的夜很静,好在天空作美,月亮悄悄从山头爬上来露出皎洁的光,淡淡的月光洒向草地,犹如夜幕搭建的舞台灯光,照射着四顶帐篷和帐篷内不甘寂寞的人,把“诉说”引向高潮...“看海”和“曼曼”按耐不住此景的喜悦,伴着月光翩翩起舞,演绎了一段大人版的儿童剧《找朋友》。那歌声,那表演和另类的“稚语”,完全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年龄,在帐内朋友的喝彩声中达到高潮。大家不停的说着短信、笑话以及搞笑片段。没有睡意,只有快乐。这笑声回荡在山涧树林,伴着小溪流向远方...笑累了,也该休息了。突然,“高山流云”的手机铃声响了,居然是鸡叫声,顿时惹的哑姑山上农家的鸡也相继叫起来,眼泪都笑出来了...大家在兴奋地快意中,伴着憧憬和满足,带着笑意渐渐进入梦乡...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清晨,帐外传来清脆的鸟鸣,叽叽喳喳仿佛进行中的音乐会。“高山流云”第一个起床,蹑手蹑脚的拉开帐练拍照,佩服她的好心情。我们一起拍摄了沉寂中的帐篷,然后上山去了哑姑庙,跟来的还有“望月”。

 

      回到宿营地,天空阴沉沉的,据说今天有暴风雨。我催促大家赶快起来,只想赶在大雨前回到武乡镇。曼曼说,附近的风景不错,有一片花草地是感觉中的草原。饭后,我们几个好动者就在这片“草原”感觉了一下,还真不错呢。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从哑姑庙出发,近百米的盘山小道杂草丛生,一种叫癎麻的枝叶碰在皮肤上很疼,“看海”已经领教过它的厉害了。“曼曼”用树枝走在前面开路,不时提醒大家格外小心。到达山底视线开阔多了,相对的也安全很多。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我们沿沟中小路前行,伴随着轻快的脚步,爽朗的笑声,尤其“看海”的一惊一咋,让大家在休闲中尽享户外风流,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对大家说,就是让年轻人看看我们这些不服输的驴子,让他们羡慕得快点变老...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户外日记】走进哑姑山

 

      这样马不停蹄的快步前行,在暴雨来之前我们顺利到达武乡镇,伴随着风雨的滴答声登上了开往汉中的汽车...

 


          2009.6.12. 西安     摄影 咖啡 看海 望月 我本老实

 

 

                        

附:
                              哑姑山的传说
 
       相传明朝时期,在陕西汉中留坝县有一村子,现在叫做马道,它就是哑姑的故乡。


       哑姑年幼时秃顶,且又聋又哑。家中有兄嫂二。其父为一耕作农民。每当哑姑父上街时,年幼的哑姑都要求父亲给她带一些棕回来,而她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棕搓绳。家人和邻人都不解其意。终于有一日,哑姑向大嫂要梳子和镜子,大嫂想她本没有头发就没有理会;她又向二嫂要求,二嫂的想法一同大嫂,但告诉她梳子和镜子在屋内,任由其取。于是当哑姑把自己锁在房间时,大家便好奇地从窗外偷望,发现哑姑竟然正在梳理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而那个“秃顶”就放在旁边,众皆惊奇,问之不语。将梳子镜子和“秃顶”锁于木箱后,仅告二嫂百日后方可开启。言毕,骑上自家的一匹马、带上搓好的棕绳,边走边放绳子,一路向南而去。待棕绳放尽之时,正到现今的哑姑庙处。遂于山顶打坐而化。那匹马则循路而回。其父见马回而不见女归,言“马到儿何处?”所以就叫此村为马到,后演变为今天的马道。


       九十九日后,二嫂不耐开箱,惊见梳子镜子俱已成金,只有那个“秃顶”还余一部分未成金子,便明白哑姑得道,遂按箱中暗示找到哑姑打坐处,祈求保佑,有求必应。其父闻知前往呼唤,东山唤而西山应,南山唤而北山应,山脚唤应于山顶,山顶唤却应于山脚。其父痛哭,哑姑现身,不言语。父见其座下一团红蛇,知已成仙,痛哭而回。


       由于哑姑心底善良,求之灵验之极,所以附近村民感恩修庙供奉,香火鼎盛至今。此山故名哑姑山。当然,这些只是道听途说而已,录于此,仅表示我对哑姑菩萨的尊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