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伯广《宝严寺》诗当属温州考
(2022-03-31 20:19: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妄加评论 |
平湖镜净中,背贴青峰峦。
去郭二十里,金碧辉波澜。
是曰宝华境,万象郁以盘。
壮哉窣堵坡,一瞰天地宽。
谁怀堕尘鞅,几欲招飞鸾。
我生眇何能,山水情所安。
扁舟几来斯,不为开愁端。
意到自行乐,樽酒那追欢。
何时结青莲。超适心外观。
尘迹身两忘,浩然天地间。
此诗因讴歌宝严寺周边的美丽风光,千百年来为各地宝严寺所援引,为其寺庙文化增添光彩。
“宝严寺”名,出于《佛说摩诃衍宝严经》。内有经文曰:“说此宝严经教授他人。书写经卷在所著处。是为天上天下最妙塔寺”,故天下以“宝严(岩)”命名的寺院不计其数,其中最负盛名的数福建南平宝严寺,江苏常熟宝岩寺和浙江温州大罗山宝严寺;它们都以王伯广《宝严寺》诗为专利拥有者。千古名诗,文化瑰宝,各地纷争,理所当然。而王伯广不可能分身各处写此诗。那么这首诗到底是为那处宝严寺所写?
据资料介绍:“王伯广,字师德,常熟(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调湖州德清尉(防卫官员)。历温州教授(教育官员),移常州教授,未赴而卒,年五十。”由此可见,王伯广从未到过福建,自然不能为福建南平的宝严寺题诗。而最为坚持的要数常熟宝岩寺,因为王伯广是常熟人,所以这《宝严寺》诗属于常熟宝岩禅寺所有,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实不然:
其一、常熟宝岩禅寺在虞山西麓宝岩湾,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公元502年),旧名延福禅院。宋真宗天禧年间(公元1017年)御赐改名为"宝岩禅寺"。既然如此,宝岩禅寺的住持断无把御赐的“宝岩禅寺”中的“岩”字,改成“严”的道理。
其二,常熟“宝岩禅寺”自古在常熟城西虞山西麓的宝岩村,三面环山,一面向湖,与王伯广诗开头两句“平湖镜净中,背贴青峰峦”所描写的固颇为类似。但虞山由西到东总长十余华里,东端蜿蜒入常熟古城,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说;从宝岩禅寺到常熟西城楼阁有条水路,正好十华里。而王伯广《宝严寺》的三、四句云:“去郭二十里,金碧辉波澜。”从温州城到宝严寺,自古从南门温瑞塘河乘扁舟经三垟河网到达大罗山脚,正是二十华里,途中遥望南白象塔。南白象塔始建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原塔砖木楼阁式结构,平面六角形,七层,高约30余米,“远眺浮图七级,作巨镇于一方”;故有王伯广《宝严寺》诗中有“是曰宝华境,万象郁以盘。壮哉窣堵坡,一瞰天地宽“四句。
其三、王伯广入仕后从德清到温州做官到晚年,在转赴任常州途中未达而亡。可见王伯广是在年老多病,思安不得中离开温州。而王伯广《宝严寺》中的“我生眇何能,山水情所安”,正是他这种离开温州心态的写照。
综上所见,王伯广《宝严寺》诗当为温州大罗山宝严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