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温州·仰义洞桥山记

(2007-06-05 22:05:43)
标签:

文学/原创

仰义

洞桥山

杨府爷

众妙

分类: 散淡无文

闲话温州·仰义洞桥山记

 

 出温州城西,沿104国道西北行十公里,是仰义乡。国道西边有座不高的山,山顶庙宇巍峨,山体树木葱茏,南北陡峭如削,东西山势迤俪,既是一处天然祭坛,又像茫茫商海中的蓬莱仙岛,格外引人注目。山北有河,东通瓯江。从前河上有单孔石拱桥,桥洞高能通船,故名洞桥山。

  从洞桥山东面上去,有八百多台阶。入口处有排碑文,铭刻最近一次捐资修路者姓名。山道两边的花岗岩栏杆,雕刻花鸟鱼龙。栏杆外多植香樟,树身不高,已能遮荫;也有杨梅树,果多尚青。登到半山,道旁立“国美亭”,也是民间捐建。亭内环置美人靠,供游人坐看风景。亭边杂树丛生、花草芳菲,山雀啼鸣不绝。

  再上行,道上耸立石牌坊,雕刻精致。门柱刻对联:无俗立千仞,有容纳百川。门额刻“众妙”二字。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看这里的“众妙”,未必是故弄玄虚,而是“人多力量大”的意思。牌坊不远处有几块石碑,分别记载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乡民历次捐资修建前、后山道,安装自来水等情况,可看作“众妙”的注脚。

    山顶的庙宇建筑参差错落,飞檐斗拱。迎面而来的“赐福亭”,水泥结构,顶按烟囱,如宽大的灶房。亭内烛火彤彤,香烟袅袅,只是不见神像。过了赐福亭,右则有个大戏台,台上一时空寂无人。戏台上方挂“乐樂乐”三字匾额,两旁台柱上“不大天地可国可家可天下,平常人物为将为相为名臣”的对联和台下容纳千人的看场,让人可想经常的热闹非凡。

  大戏台对面,是山顶建筑群的中心——杨府庙。庙不小,正面三门。大门两侧的对联,一联是:春风香客三千里,明月瓯江第一山。如果说这联夸张了,另一联真叫写实: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半步自然宽。

    进入杨府庙,里面画梁雕栋,镏金漆朱。神像不止一尊,独不见“有求必应”金字招牌。供案上象征性的点八支红烛,少了乌烟瘴气。柱子上的对联,都值得玩味,其中一联: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憎人方为正人。柱子间用方木搭连成的长凳上,三三两两地坐着善男信女,轻松地聊些家常。也有几处算卦摊子,无奈生意不好。看有个摊子,就摆在 “立身休问凶吉能为善天将赐福”的联句下,也怪算卦先生自己有眼无珠了。

  正午时分,鼓乐鸣响。庙内外的善男信女应声而起,围聚供案前面,双手合十,并足躬身。几个道士身披道袍,奏道教乐曲,带领善男信女做绕场三周的参拜仪式。道士们或抠鼻或斜窥,举止随便;善男信女则虔诚合掌于胸前,见神即拜。主神座上,神像高米许,红脸、竖眉、怒目、长髯。这就是洞桥山上供奉的首席神灵——杨府爷。

  杨府爷原名杨精义,唐朝人。《清史稿》、《温州府志》都有记载。又据杨府庙碑记,杨精义唐贞观甲辰(公元637)年出生在安固县苌芬乡(今温州瑞安市碧山一带),官至都督大元帅,65岁解甲归田,乐善好施;后在北()山创建松台寺修炼,108岁得道成仙。其故里一直筑庙祭祀。世代关于杨府爷的传说很多,有传他本是跪地吮乳的至孝神羊(杨);有传他拿瓯柑做药祛除瘟疫;有传他现身海上,掀翻倭寇船舰;有传他附身军民,神机妙算勇猛杀敌……于是各地杨府庙纷纷设立,温州城东还有杨府山。民间传说虽多附会,毕竟寄托了百姓的美好愿望。人活一世,有的富贵当今,即遭骂名;有的仙逝千年,犹受崇敬。杨府爷受人敬仰,不因其高官厚禄,而因其乐善好施,庇佑百姓。

出杨府庙,又见一长亭,名“览江楼”。伫立览江楼上,看八百里瓯江悠悠而下,到温州城外汇成忙碌港湾。瓯江西岸洞桥山下,就是仰义乡制革基地。仰义乡名,按《温州词典》含“仰慕礼义”的意思;究其本义,应是“敬仰杨精义”。仰义制革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如今,加工牛皮的厂房鳞次栉比,运送牛皮的舟车往来穿梭。闲暇时光,仰义人登洞桥山,拜杨府爷,近看大戏,远眺瓯江,悠哉游哉,喜气洋洋。牛皮不是吹的,是制革人一张张鞣出来的;洞桥山的灵秀,不是神仙恩赐,是仰义人“众妙”而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