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再一次提笔庞麦郎,他已经不再是因一首歌而被大家讨论了。《人物》杂志一篇《惊惶庞麦郎》在网络上迅速转载,各路人马加入讨论。起先一部分人兴奋于了解到一个不再神秘的“纯屌丝”庞麦郎;尔后有人开始质疑记者报道中非客观的立场预设;之后虾米音乐工作人员疑似“维护”庞麦郎与《人物》记者“撕逼”的行为,将这一围观事件推向高潮;随后各大自媒体开始发表意见和评论。庞麦郎终于又火了一把,这一次,他成为一个现象,被关注、被解读。
想起早前《南都娱乐》采访庞麦郎,还只是因为他的那首《我的滑板鞋》受到了网友关注。因为虾米帮其做了MV,顺利通过虾米联系上了其本人。在此之前,仅有网易等几家媒体有过庞麦郎的采访,而在这仅有的几个常规性采访中,没有人深究他的祖籍、年龄。有关他的生动信息少之又少,我们无法看到后来媒体眼中各样的庞麦郎形象。而虾米工作人员的嘱咐“他和别人不太一样”“需要耐心”也并没有让我打起预防针—他再不同又能怎样呢?
而从联系庞麦郎的第一个电话起,我就理解了虾米工作人员的用心。是的,他是有点不一样,你的“约定俗成”对他通通是“不可思议”,想要继续约访,只能耐着性子,慢慢解释沟通。所以,当我看到《人物》的这篇稿子,说实话,并没有太多惊讶,甚至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场景和庞麦郎讲话的语气。而当我看到他与虾米工作人员在微信上的对话截图,我也依旧可以理解他所说的“没有接受采访”。记者拼尽全力和他接触,想得到更多素材、更多了解;他随性子、看心情,面对一个积极的交谈者,感兴趣就多说几句,无法应对时便直接拒绝。一个铆着劲去戳穿,一个拼着力去遮掩。这个采访从最一开始就不会是双方的对等谈话,这是两个世界在互相较量。
我们是否都有这样一个经历,你在和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对话,他对世界的幼稚和无知会让你觉得无法跟他解释清楚一件成人世界里理所当然的事情;你在和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对话,他指着电视机中骗人的养生节目要你一定给他买这个保健品那个特效药,任你怎么跟他说这是骗人的玩意儿,他都不信甚至跟你生气。你觉得和他们无法交流,却又要小心保护一个孩子的纯真世界,也要安抚一个老人的敏感。这就是我和庞麦郎接触时的感受,孩子未长大,老人已过时,庞麦郎来自相对闭塞的小地方,你们身处的是不同环境,接触的是不同世界,沟通起来难免困难,而采访者作为主动方,更需要认识、理解与包容。
虾米工作人员晒出与庞麦郎的对话截图,他用微信了,记得《南都娱乐》与他联系时,他甚至还不了解微信是什么。这件事后新浪对庞麦郎进行了采访,文章中说到他对这个“游戏规则”的适应,对媒体的态度更加开放。我看到经过这一系列风波,他少了些愤怒和偏执,慢慢在主动或被动地了解这个他曾经陌生、如今想赖以生存的世界。他不是一个怪人也不是一个病人,只是突然一脚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和周遭显得格格不入,在他的那个世界里,你才是奇葩;在他的那个世界里,你又怎知他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