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绝地逢生才壮观

标签:
杂谈 |
文_东子 (特约人物观察员 资深媒体人)
世上作品可分好坏,不管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但放在导演身上,就没这么简单了。比如你说执导《变形金刚》的迈克尔·贝算好导演还是坏导演?从商业票房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冠军和性价比高分选手,但换个角度,你能说出他在艺术上有过什么贡献吗?从艺术上来说,就无法为迈克尔·贝打出高分。
随着某网站挂出《<王的盛宴>承认雇水军:撕破脸揭潜规则》的头条报道时,一股反《王的盛宴》、反导演陆川的风算是热烈地聒噪到了最高处。加上票房成绩并不理想,导演陆川就像一屁股坐在了火山口上,表情痛苦、神情不安。直到面对记者坦承被水军黑,进而自己也雇佣了水军,绷不住的表情一览无余。
从逻辑上来说,被水军黑可能是真的。倘若真被黑,那指挥水军的可能是同时上映有竞争关系的电影,比如《一九四二》、《少年派奇幻漂流》。但再仔细想一下,《一九四二》从上映就是排片最多的,它主要的竞争对手从来都不是《王的盛宴》;而《少年派》上映时连起码的宣传都懒得做,李安几乎没接受传统媒体的采访,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他们没那份心那份钱来雇佣水军去黑一个并非对手的作品。
就此,黑与不黑则不再是重点,重点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表达对陆川的不爱。其实这世上没有什么比导演这个职业更能承受质疑的了。有太多导演曾经被质疑、被抛弃过,但艺术和作品厚度总会在历史的某一节点上发出光芒。你知道《大话西游》当初在国内上映时的票房非常惨吧,周星驰从票房惨败到走上北大讲堂被树为“后现代无厘头华语电影”鼻祖,其实只是短短几年之间。
如果这样的例子不算极端,还有更远一点的,超现实主义导演布努埃尔,他曾经口袋里揣着石头,随时准备对攻击他的观众和影评人实施反击,现在他是艺术史、电影史上的大师和里程碑,人们也津津乐道他的《一条安达鲁狗》,但当时那幕“刀片划过眼球”的镜头是“臭名昭著”。
举这些例子是想说,因作品“差”而被骂,从来不应算是导演的问题,作为导演来说同样也存在“不疯魔不成活”,一个从未受到过争议的导演也太没成就感了。再回到陆川问题上,个人觉得陆川被包括同行的众人围攻,不全是作品质量问题,连他自己也说“有些没看过片子的也出来骂”,或者还可以说国内比陆川差的导演多着呢,绝对超过从业人数的一半。至于说到人品,这更为扯淡,网上喧嚣的人有几个真实接触过陆川了解其人品啊。
那是什么引起反感呢?我以为是“表情”。我想起来两年前的夏天陆川来沈阳,效仿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拍了一部二十分钟的大厂短片《凯旋进行曲》。费用和规模都不如《二十四城记》,但站在台上的陆川还是时不时地要刻意表达一下自信,在场的记者也都明白这只是一个近似广告的项目,但陆川的表述里总是要涉及诚意、品质,甚至还有理想主义,这简直比官员报告还虚无。相比贾樟柯,陆川“装”得不那么像。
好坏先承认,废了再来,多少艺术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对于商业环境下的导演来说更是如此,别那么跟观众较劲,有观众比没观众强,修正瑕疵,下次再来,这一点不丢人。不管是票房还是艺术,胜败都是常事,也应该是常识,绝地逢生往往都很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