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城记》:消逝与未消逝的贾樟柯

标签:
电影二十四城记华润集团纪录片贾樟柯成都娱乐 |
分类: 娱乐 |
《二十四城记》终于在国内上映了,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似乎是贾樟柯对自己作品的一个交代,毕竟,这么长时间下来,真正能关注这部电影的会更加少……
贾樟柯无疑进行了一次赌博,用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去博取电影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冒险,当你以为他铁了心要用朴素不雕琢的手法去记录几十年间消逝的一面时,突然冒出了职业甚至明星光环十足的演员念着长长的台词。段落式表达、亦真亦幻地打破剧情与记录之间的区隔,这种所谓实验性的快感是贾樟柯企盼呈现出的道理:历史是大量事实与想象的结合体,任何一面你都不能回避。所以电影里你能看到现实存在的420厂巨大机器的轰鸣声,拔地而起的华润集团24城楼盘,还有几个普通工人在讲述时偷望镜头的羞涩感,以及职业演员明显演出来的口述历史。
导演并不承认这是一部伪纪录片,按照他的话说就是“完全了解伪纪录片是什么样子,按照那样的操作,我应该会起用所有非职业演员”。在他原先的构思里,《二十四城记》叫做《工厂的大门》,从社会层面去讲述那些工人们因为转型转职过程里自我的牺牲。贾樟柯走访了成都420厂多位历史当事人,“到最后几乎个个讲着讲着就会流泪。”但最终呈现在《二十四城》里的人物和故事都进行了大量删减,他甚至摒弃了那些更戏剧性更个人的回忆,只为了能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有所共鸣。
影片结尾那句“仅你消逝的一面,已经足以让我荣耀一生”,总结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一个工厂几代人的故事,也完全可以理解为贾樟柯对自我的审视和判断。这部电影虽然是在讲过去,却没有出现过去的任何一个影像,而贾樟柯的视角向来都是当下的,《二十四城记》让他终于和过去发生了“无缝焊接”。
未消逝的 坚持实验值得表扬
贾樟柯有一种顽童的心态,他很爱跟公共思想捉迷藏,去看他的电影,你常常能收获意外。《24城记》的题材其实并不陌生,个人史与社会史交织的故事以往也看过不少,混淆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界限也非贾樟柯独有。但他找到了一种新鲜的方式,用克制的力量、略带幽默的疏离以及对语言的完全依赖,让你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游走在过去与当下、集体与个人、真实与想象的界面中,记录一个时代命运的野心初见成效。最值得表扬的是贾樟柯没有为过去所束缚,他的确是在实践自己的电影观,“没有什么可以束缚我们,我们要不停尝试,最终找到一种最适合我们表达的语言。”所以他宁愿顶着被质疑的指摘,也要加入陈冲、吕丽萍这些职业演员,让她们去表演出一段真实。这种拉开距离的审视令电影的整体程式化有了趣味性的一面。
消逝的 直面真相并不代表勇气
在电影里植入广告没有大问题,观众都能理解如今拍个电影很费钱,不拉点赞助不成事。但《二十四城记》的可怕在于,他强行为一代人的青春祭奠做出了选择,即挣了钱之后就是为父母买一套24城的房子。也难怪电影从一开拍到点映都被扣上华润集团70周年广告片的帽子。生活是平庸的,现实的,但《二十四城记》不该仅有这些。贾樟柯解释说:“成都的420厂的确就变成了24城的楼盘,这是这块土地的命运,如果回避掉这个商业的结局,就是一个没有勇气的做法,有勇气的做法是面对它。”但电影的直面真相决不意味着用最拙劣的手段去拍照式留念,就连《艺术人生》现在也不这样干了,《二十四城记》一直停留在粗浅的时间线性模式,满足于表达上的快感而没有挖掘出变迁背后的脉动和隐藏在沉默里的力量,这便是《二十四城记》的缺失。
文_张燕
http://nbweekly.oeeee.com/UserFiles/fckfiles/2009/03/18/265f5f8f5a7a46abb60b9cca9dda3357.jpg
《二十四城记》剧照
贾樟柯无疑进行了一次赌博,用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去博取电影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冒险,当你以为他铁了心要用朴素不雕琢的手法去记录几十年间消逝的一面时,突然冒出了职业甚至明星光环十足的演员念着长长的台词。段落式表达、亦真亦幻地打破剧情与记录之间的区隔,这种所谓实验性的快感是贾樟柯企盼呈现出的道理:历史是大量事实与想象的结合体,任何一面你都不能回避。所以电影里你能看到现实存在的420厂巨大机器的轰鸣声,拔地而起的华润集团24城楼盘,还有几个普通工人在讲述时偷望镜头的羞涩感,以及职业演员明显演出来的口述历史。
导演并不承认这是一部伪纪录片,按照他的话说就是“完全了解伪纪录片是什么样子,按照那样的操作,我应该会起用所有非职业演员”。在他原先的构思里,《二十四城记》叫做《工厂的大门》,从社会层面去讲述那些工人们因为转型转职过程里自我的牺牲。贾樟柯走访了成都420厂多位历史当事人,“到最后几乎个个讲着讲着就会流泪。”但最终呈现在《二十四城》里的人物和故事都进行了大量删减,他甚至摒弃了那些更戏剧性更个人的回忆,只为了能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有所共鸣。
影片结尾那句“仅你消逝的一面,已经足以让我荣耀一生”,总结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一个工厂几代人的故事,也完全可以理解为贾樟柯对自我的审视和判断。这部电影虽然是在讲过去,却没有出现过去的任何一个影像,而贾樟柯的视角向来都是当下的,《二十四城记》让他终于和过去发生了“无缝焊接”。
未消逝的 坚持实验值得表扬
贾樟柯有一种顽童的心态,他很爱跟公共思想捉迷藏,去看他的电影,你常常能收获意外。《24城记》的题材其实并不陌生,个人史与社会史交织的故事以往也看过不少,混淆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界限也非贾樟柯独有。但他找到了一种新鲜的方式,用克制的力量、略带幽默的疏离以及对语言的完全依赖,让你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游走在过去与当下、集体与个人、真实与想象的界面中,记录一个时代命运的野心初见成效。最值得表扬的是贾樟柯没有为过去所束缚,他的确是在实践自己的电影观,“没有什么可以束缚我们,我们要不停尝试,最终找到一种最适合我们表达的语言。”所以他宁愿顶着被质疑的指摘,也要加入陈冲、吕丽萍这些职业演员,让她们去表演出一段真实。这种拉开距离的审视令电影的整体程式化有了趣味性的一面。
消逝的 直面真相并不代表勇气
在电影里植入广告没有大问题,观众都能理解如今拍个电影很费钱,不拉点赞助不成事。但《二十四城记》的可怕在于,他强行为一代人的青春祭奠做出了选择,即挣了钱之后就是为父母买一套24城的房子。也难怪电影从一开拍到点映都被扣上华润集团70周年广告片的帽子。生活是平庸的,现实的,但《二十四城记》不该仅有这些。贾樟柯解释说:“成都的420厂的确就变成了24城的楼盘,这是这块土地的命运,如果回避掉这个商业的结局,就是一个没有勇气的做法,有勇气的做法是面对它。”但电影的直面真相决不意味着用最拙劣的手段去拍照式留念,就连《艺术人生》现在也不这样干了,《二十四城记》一直停留在粗浅的时间线性模式,满足于表达上的快感而没有挖掘出变迁背后的脉动和隐藏在沉默里的力量,这便是《二十四城记》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