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女,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
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数百万字。1982年铁凝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获当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6年以后,铁凝的小说明显地转向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主题也趋向多义性,手法更富有变化,代表性作品有《永远有多远》、《玫瑰门》、《麦秸垛》、《大浴女》等。铁凝曾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2006年11月,她继茅盾、巴金之后,成为第三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2006年铁凝的长篇新作《笨花》,一改作者关注女性的风格,将视线转移到中国农村百年历史演变。《笨花》讲述的是清末民初到上世纪50年代风云变幻的几十年里,一个冀中平原名叫“笨花”的乡村中,几代人的生活。在这部小说中,铁凝塑造了九十多个不同的人物,而其中又以向家三代人的命运贯穿全书。
尽管这是一部看似有宏大历史背景的作品,但铁凝却认为自己描写的并不是人物的传奇故事,讲述的也不是历史风云,而是在关注平凡人的生活。赵县农村的民风民俗是小说中颇为着力的部分。《笨花》既写出了乡村的日常生活,也超越了一般的日常生活,而深入到了地方集体无意识的深处。韩少功,男,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
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8年迁调海南省,历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天涯》杂志社长、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文联主席等职。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全委委员。韩少功有小说集《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散文集多部,另有译著两本。
韩少功的新作《山南水北》是一本跨文体的长篇散文,真实地记录了韩少功这位现代隐士的耕读人生,被人称为“中国式的《瓦尔登湖》”。全书99篇散文,以笔记体再现了八溪峒山村的人物风情,每篇均为短小的千字文,透过朴素的语言、写实的文风,一幅幅原生态黑白照片,作家情趣盎然地展示了自己远离尘嚣再当“知识中年”的画卷。
韩少功从整体上对乡村作了肯定,也对“乡村本身已经不生产意义,它的意义取决于城市”观点做了有力回击和驳斥。他说他喜爱远方,喜欢天空和土地,讨厌太多所谓上等人的没心没肺或多愁善感。苏童,原名童中贵,1963年生于苏州。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现为江苏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苏童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数百万字。苏童的成名作当推1987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从那时起,苏童被批评界看成“先锋派”的重要代表作家。1989年以后苏童的风格有所变化,从形式上退回到故事本身,尝试以老式方法叙述一些老式故事。以擅长讲述旧时代女性故事、描写细腻而著称。他的小说《米》、《红粉》等先后被搬上银幕,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妇女生活》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后,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这些流传国内外的电影,加上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国文字,使苏童蜚声海内外。
2006年苏童出版了以“孟姜女”为背景创作的《碧奴》,作家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展开一幕幕场景:碧奴为了生存而练就九种哭法、送寒衣前为自己举行葬礼、装女巫吓走顽童、被当作刺客示众街头……碧奴的坚韧与忠贞击退了世俗的阴谋、人性的丑恶,以自己的眼泪和坚持创造了一个神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