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为《马背》呐喊
2006-10-31
09:24:42
下月4日至5日,联合片方组织观影活动,导演亲临现场
本报讯 2006年9月,《马背上的法庭》广州上映,一部如此优秀的电影却只收了2000元票房。以热爱电影的名义,我们制作了一期“为《马背》呐喊”的专题,片方被我们的诚意打动,决定重新发行本片……2006年11月4日及5日,本报联合片方组织的观影活动正式展开,导演将亲临现场与观众交流心得。
《南都周刊》影迷会特别活动No.1——《马背上的法庭》盛大开幕!!!
本报讯 2006年9月,《马背上的法庭》广州上映,一部如此优秀的电影却只收了2000元票房。以热爱电影的名义,我们制作了一期“为《马背》呐喊”的专题,片方被我们的诚意打动,决定重新发行本片……2006年11月4日及5日,本报联合片方组织的观影活动正式展开,导演将亲临现场与观众交流心得。
《南都周刊》影迷会特别活动No.1——《马背上的法庭》盛大开幕!!!
威尼斯获奖影片《马背上的法庭》免费放映会暨南都周刊影迷会第一次活动(导演刘杰届时将亲临现场与您共赏)
时间:广州 11月4日(周六)上午10:30
深圳 11月5日(周日)上午10:00
地点:广州天河路623号(岗顶)天娱广场五楼天河电影城5号厅
深圳 嘉禾影院(万象城三楼)7号厅
报名方式:将您的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发送邮件到ndzk2005@163.com,到现场后确认即可入场
(在广州认识张海律的直接电话找他报名,在深圳认识向阳花的直接找他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11月2号(周四)下午6点
威尼斯地平线单元大奖影片《马背上的法庭》曾在珠江院线惨淡上映一周,在广州票房仅2000元。但这些数字并不能掩盖这部被冠以“主旋律艺术片”的作品品质,有幸看到其尾场的南都周刊某编辑不甘让其消失在大片垄断的海洋中,于是借本刊之力全力推广此片,并感动了片方。于是,片方怀着诚意决定和南都周刊一道,联合珠江院线及深圳独立艺术电影社团为爱好者组织一场免费放映,以答谢观众对“小众”影片的关注和厚爱。
脱去主旋律的大帽子,这是一部优秀的文艺电影,但小众的题材让其在市场上难有作为,2000块的广州票房即是明证。然而,小众也至少得有小众可以看到的空间,这样才能在大众里播及开来,让大家都能欣赏。在残酷商业大环境下,争取到远非黄金时间的免费场次已属不易,这得多感谢珠江院线的支持和理解,才不至于让优秀影片被迅速淹没。
当然,小众永远不是电影人和观众所标榜和追求的东西,好的东西肯定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但愿这次,我们的微薄努力可以打通小众通往大众的这个瓶颈。
片名:马背上的法庭
导演:刘杰
主演:李保田
吕玉来
杨亚宁
类型:剧情
编剧:王力扶
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
剧情简介
在云南西北蜿蜒的红土路上,缓缓的走过来这样一支队伍:五十几岁的法官老冯,即将因政策变动而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
队伍的最后,是他们的特殊成员--一匹老马。
在普米族的山寨,老冯热心的处理了猪拱罐罐山的事件,在摩梭人的沼泽,阿洛因为不甚,丢失了象征国家权利的国徽,老冯一行人求助当地的女长老,终于找回了国徽。最后,他们走到了阿洛新娘子的家乡……在这里,因为一个意外发生的小案件,他们的命运和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和老冯的见解和看法的不同,阿洛带着新娘子逃跑了,背叛了这条在他看来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路。
退休的杨阿姨留在寨子里了,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伙伴,忽然衰老的老冯一个人走上了那条孤独的路……
导演介绍
刘杰
1968年2月18日生于中国天津,父母为农业大学教授,幼年曾随父母下放农村劳动。
从小热爱绘画,1986年高中毕业报考美术学院时,偶然看了电影《黄土地》,遂放弃美术理想,于次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一九九一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本科 代表作品:
1992 《冬春的日子》 制片人、摄影
2000 《十七岁的单车》 摄影指导
第五十一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奖――银奖 三十八届金马奖最佳摄影奖提名
2006 《马背上的法庭》 导演处女作
第六十三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正式竞赛片
导演的话
2003年我去云南,看到了《马背上的法庭》,之后我六次来到这里,云南省的宁蒗县。
宁蒗县地处云南西北部的山区,山高路远,道路和经济条件很差,全县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21万,有12个少数民族。至2004年底,全县仍有19万余人的年人均收入不足650元人民币。
这里的摩梭族还保持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形态。
我力图透过一支流动法庭的办案之旅,制度下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中国法制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民族的问题,文化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发展的问题,宗教的问题,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更直接表现出司法公信力的问题。
在这里现代司法体制就像驮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
像这样的地区在中国有近千个,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农村和小城镇有着普遍性。它是真实的,真真实实的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时间:广州 11月4日(周六)上午10:30
深圳 11月5日(周日)上午10:00
地点:广州天河路623号(岗顶)天娱广场五楼天河电影城5号厅
深圳 嘉禾影院(万象城三楼)7号厅
报名方式:将您的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发送邮件到ndzk2005@163.com,到现场后确认即可入场
(在广州认识张海律的直接电话找他报名,在深圳认识向阳花的直接找他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11月2号(周四)下午6点
威尼斯地平线单元大奖影片《马背上的法庭》曾在珠江院线惨淡上映一周,在广州票房仅2000元。但这些数字并不能掩盖这部被冠以“主旋律艺术片”的作品品质,有幸看到其尾场的南都周刊某编辑不甘让其消失在大片垄断的海洋中,于是借本刊之力全力推广此片,并感动了片方。于是,片方怀着诚意决定和南都周刊一道,联合珠江院线及深圳独立艺术电影社团为爱好者组织一场免费放映,以答谢观众对“小众”影片的关注和厚爱。
脱去主旋律的大帽子,这是一部优秀的文艺电影,但小众的题材让其在市场上难有作为,2000块的广州票房即是明证。然而,小众也至少得有小众可以看到的空间,这样才能在大众里播及开来,让大家都能欣赏。在残酷商业大环境下,争取到远非黄金时间的免费场次已属不易,这得多感谢珠江院线的支持和理解,才不至于让优秀影片被迅速淹没。
当然,小众永远不是电影人和观众所标榜和追求的东西,好的东西肯定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但愿这次,我们的微薄努力可以打通小众通往大众的这个瓶颈。
片名:马背上的法庭
导演:刘杰
主演:李保田
吕玉来
杨亚宁
类型:剧情
编剧:王力扶
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
剧情简介
在云南西北蜿蜒的红土路上,缓缓的走过来这样一支队伍:五十几岁的法官老冯,即将因政策变动而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
队伍的最后,是他们的特殊成员--一匹老马。
在普米族的山寨,老冯热心的处理了猪拱罐罐山的事件,在摩梭人的沼泽,阿洛因为不甚,丢失了象征国家权利的国徽,老冯一行人求助当地的女长老,终于找回了国徽。最后,他们走到了阿洛新娘子的家乡……在这里,因为一个意外发生的小案件,他们的命运和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和老冯的见解和看法的不同,阿洛带着新娘子逃跑了,背叛了这条在他看来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路。
退休的杨阿姨留在寨子里了,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伙伴,忽然衰老的老冯一个人走上了那条孤独的路……
导演介绍
刘杰
1968年2月18日生于中国天津,父母为农业大学教授,幼年曾随父母下放农村劳动。
从小热爱绘画,1986年高中毕业报考美术学院时,偶然看了电影《黄土地》,遂放弃美术理想,于次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一九九一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本科 代表作品:
1992 《冬春的日子》 制片人、摄影
2000 《十七岁的单车》 摄影指导
第五十一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奖――银奖 三十八届金马奖最佳摄影奖提名
2006 《马背上的法庭》 导演处女作
第六十三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正式竞赛片
导演的话
2003年我去云南,看到了《马背上的法庭》,之后我六次来到这里,云南省的宁蒗县。
宁蒗县地处云南西北部的山区,山高路远,道路和经济条件很差,全县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21万,有12个少数民族。至2004年底,全县仍有19万余人的年人均收入不足650元人民币。
这里的摩梭族还保持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形态。
我力图透过一支流动法庭的办案之旅,制度下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中国法制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民族的问题,文化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发展的问题,宗教的问题,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更直接表现出司法公信力的问题。
在这里现代司法体制就像驮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
像这样的地区在中国有近千个,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农村和小城镇有着普遍性。它是真实的,真真实实的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前一篇:许纯美:我要拯救台湾民众
后一篇:进城务工者刘亚的生存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