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教师忆沙洋中学
标签:
教育文化历史杂谈 |
分类: 德先生说教育 |
百岁教师忆沙中 期颐之年谈往昔
——访沙洋中学101岁老教师谈泰升
2019年5月16日,是武汉解放70周年纪念日,武汉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长江日报》刊登了《天亮了!亲历者回忆武汉解放那一天》的专访,其中有这样一段:
“武汉解放前夕,学校已经停课,很多师生都回家了,我和一部分师生在学校做护校保产工作。当天,解放军从汉阳门进入武昌城,师生们和市民一起夹道欢迎解放军,人们手持小红旗,热情很高,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呼……”
读到此,年轻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武汉解放,沙洋中学师生怎么会在武汉欢迎解放军入城呢?
原来,沙洋中学于1938年创建于武汉,同年因抗战爆发辗转迁往鄂西, 1946年抗战胜利后才迁至沙洋黄家山,时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1947年又因解放战争沙洋中学再迁武汉。1949年5月武汉解放,沙洋中学又迁回沙洋并定址沙洋。
谈老回忆的这段历史与《沙洋中学校史》(八十周年版)P51记述十分吻合。
校史中多处有关谈泰升老师的记录,他与时任校长鲍峻等13人是湖北农工民主党发起人,为保护沙洋中学校产和阻止国民党武汉当权者试图将沙洋中学迁往台湾做了积极努力的工作。
《长江日报》的报道引起了现沙洋中学领导和老师的注意:沙洋中学民国时期的很多学生都不在世了,没想到竟有一位教师还建在,而且101岁了,思维还如此清晰!
通过沙洋中学校友、长江报业集团原副总经理、《武汉晚报》原总编辑范洪涛先生,我们找到了写这篇报道的《长江日报》记者,杨继宁副校长继而与谈老的长子谈宇武先生取得了联系。
2019年6月14日,沙洋中学杨继宁副校长、熊道德老师和武汉铁路职工学校退休教师鲍厚淦先生(鲍峻校长之子,曾提供谈老信息)专程来到武汉市江夏区拜访了谈老。
附:谈泰升,男,1919年3月出生,湖北沔阳新堤(现洪湖市)人。1940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中学,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政法系,1944年毕业。在校期间及毕业后在国民党西南干训练团任英文翻译,1946年抗战胜利后回湖北沙洋中学任教。1949年5月武汉解放,未随学校迁往沙洋,先后在湖北嘉鱼中学、武昌县(今江夏区)第一中学任教直至离休。

杨继宁副校长对谈老进行了现场采访。
杨:谈老您好!今天我代表沙洋中学来看您,您是我们学校的宝贵财富啊。先向您介绍一下,这位是沙洋中学老校长鲍峻的儿子,鲍峻校长您还记得吗?
谈:鲍校长啊,怎么不记得?他是个大好人,老实人,他原是武汉大学的老师(学工处长)。那时沙洋中学教师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俗称武大派和北京派。陈(靖海)校长和鲍校长均来自武大,很多教师也来自武大。我是西南联大毕业的,按说属于北京派,但我是湖北人,又在武汉读中学,所以我和两位校长一起共事时工作配合得很好。
杨:老沙洋中学教师都很了不起,我们第一次听到武大派和北京派之说,70多年了,您还记得这么清楚呀。
谈:我到沙洋中学时还是陈靖海校长,鲍校长来后,又从武大介绍一些学生到沙洋中学任教,如当时教务主任魏克全、总务主任陈芳华都是武大在校生,后来他们回武大参加毕业考试,我实际身兼训育主任、教务主任、总务主任三职,鲍校长也经常回武汉,好像在武大也有兼职,有时一两个月才来沙洋,我当时忙得不得了。
杨:也就是说,您当时是沙洋中学实际负责人。
谈:不,不是,还是鲍校长负责,我管具体事务。
杨:请您谈谈当时在沙洋的情景吧。
谈:学校在一个什么山上(黄家山),下面有一个湖(踏平湖)……反正出门到街上买东西还要走很远。记得学校有一对工人师傅,是学校占了他们地的农民,男的种菜,给老师们做饭,女的给老师们洗衣,老师的衣服都交给她洗……同事们相处也十分融洽,我女儿过周岁时很多老师都来祝贺,大家在一起吃饭,热热闹闹……。
杨:您还记得当年沙洋中学搬迁到武汉时的情景吗?
谈:当然记得了。内战(解放战争)在沙洋打得厉害,1947年冬学生提前放了寒假,老师们先转道荆州,再从荆州到武汉。
杨:那请您说说沙洋中学在武汉办学的情况。
谈:开始是迁到汉阳鹦鹉洲,但办学时间不长就迁到武昌黄土坡(亦庄前街)了。这期间发生了一起学生斗殴事件,我因此也辞去了训育主任职务。当时沙洋中学学生主要分三拨,一拨是从沙洋迁来的荆门籍学生,一拨是黄陂籍学生,因陈校长、鲍校长都是黄陂人,可能是想为家乡人民办点好事吧,当时国民党兵役制是抓壮丁,按政策中学生可免除壮丁,还有一拨是新招收的武汉籍学生。斗殴事件是武汉籍学生和荆门籍学生之间发生的,参与者有上十人,始作俑者是一个武汉学生,是个二流子,这个学生被开除了。
杨:您记忆真好,那么您将沙洋中学的教学情况也给我们说说。
谈:我那时主要是教英文,但其他课也教,可以称为万能教师,缺什么课我都能顶上,连体育老师病了都由我顶上,毕竟我是西南联大毕业的。
杨:我正读一本关于西南联大的书,西南联大很难考啊,您是怎么考取的?
谈:说起考西南联大,我连做邮政局长的机会都放弃了。民国时期,真正待遇好的铁饭碗职业有三个:邮政、海关、铁路。我中学读的教会学校,当时如果考邮政应该能顺利通过,有人曾给我许诺,工作两三年就可以做邮政局长,但是我放弃了,坚持要考西南联大。还有一个机会,就是考华中大学(华中师大前身)的神学或教育学,毕业后做牧师或教师,我也放弃了,还是坚持要考西南联大。
杨:您在西南联大都听过哪些著名教授的课呀?听过闻一多先生的课吗?
谈:那时闻一多还谈不上是一流教授,著名教授多了,如陈寅恪教授,精通14种语言,但不久就离开了西南联大;刘文典教授,学贯中西,博大精深,研究庄子第一人,他还是吴宓的老师;吴宓教授,教英国文学史;清华教务长潘光旦教授,教优生学(当时称得上是最前沿学问了);马约翰,中国最早的体育教授,中国体育事业的开创者……清华大学80周年校庆时我去北京参加了,在清华校园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当年在西南联大时教师和学生的姓名,也有我的名字,你们如果去清华大学可以看一看。
杨:杨振宁也是西南联大的,您与他同过学吗?
谈:杨振宁高我两届。
杨:您是西南联大毕业的,怎么后来到了沙洋中学呢?
谈: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昆明办了一个西南干训团,聘用的是美国教官,我在校时就受聘担任英文翻译,毕业后继续在那里做。后来干训团要随远征军开赴印度,当时我爱人怀有身孕,如果我走了,她就没了经济来源,由于远离家乡也没人照顾她。为了不去印度我当时还找人“开后门”,找了我的老师,一位英国牧师,当时在西南联大教英文,他给我开具了“英文水平不胜远征军翻译”的条子,呵呵,我读教会学校时就是用英文授课,早就在做翻译了,怎么不胜翻译呢?我也是没有办法呀。
杨:您真幽默,也很坦诚。
谈:到沙洋中学任教,一是因为湖北是我家乡,二是因为沙洋中学当时声誉很高,是省立二中。黄石铁山中学筹建时,我曾临时过去帮忙,校长一再挽留我,答应给我一个主任职位,但我还是回了沙洋中学。我走的那天,铁中一些学生追着汽车赶了好远,我也舍不得那些学生,但当时铁山中学怎么能和沙洋中学比呢?
杨:后来您怎么没随学校回迁沙洋呢?
谈:武汉籍的很多老师都没有去沙洋,沙洋离武汉太远了,依当时的交通条件坐船要走几天甚至一周,因为是上水船(逆水行舟)还要靠人拉纤。我当时已有两个孩子了,就受聘于离家乡新堤较近的嘉鱼中学,以后又受聘到武昌县一中……
谈话时间已一个多小时了,我们担心谈老身体吃不消,毕竟是百岁老人,于是告辞。可谈老的儿子儿媳笑着说,他身体没问题,说半天都不要紧。
临别时杨校长与谈老亲切拥抱
我们下楼时,同行的鲍厚淦老师笑着说,看老爷子这身体,这思维,说八十岁也有人相信!我母亲(即鲍峻校长夫人赵茹珍女士)也96岁了,身体和思维都不如他。
祝谈泰升老师健康长寿!也祝沙洋中学再续历史辉煌!
采访结束后留影,前排左起:鲍厚淦 谈泰升 杨继宁
后排左起:谈宇武 熊道德
(熊道德整理 2019年6月20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