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招生之乱象

(2011-07-18 09:01:40)
标签:

杂谈

分类: 德先生说教育

“某某家长,如果你孩子就读我们学校,一进校就奖励3万元,以后如考取名校再奖5万元。”

“某某同学,如果你读我们学校,班级由你挑,还优先考虑入党,当学生干部。”

“某某同学,听说你已经报了乙校,乙校哪里比得上甲校呢?乙校的名师都调走了,赶快到甲校来。”

……

高中招生狼烟四起,乱象纷呈,不仅毫无规范可言,而且到了使用卑劣手段的地步。以上这些言辞就是在高中招生大战中出现的。

高中招生混乱到什么程度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虚假宣传,吹牛不上税

有的学校在对外宣传中,所说的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人数比实际人数翻了倍;重本上线人数增加了几十人;有些考取名校的学生本来是复读生,但宣传中全说成应届生……莫说,这种虚假的宣传还确实具有迷惑性,因为一般的家长和考生并不了解情况,如果学校地处大城市,牌子响,级别高,无疑对学生更有诱惑。更主要是这样的虚假宣传并没有谁去较真,一般人如何知道哪个学校考取重本的学生是100人还是200人呢?谁会调查学生是复读生还是应届生呢?吹牛不上税,吹牛不受罚,吹牛无人管,那就尽情地吹吧!

二、金钱收买,许诺利诱

招生大战中争夺最激烈的是对优质生源的争夺,特别是对各区县中考前10名、前20名的学生。最直接的就是给钱,几万元的现金对那些贫困家庭来说还是有诱惑力的。再就是许诺入党,当学生干部,进尖子班,开小灶等等。对于中等偏上成绩的学生也不放过,承诺过了什么分数的学生都可以进实验班……

三、散布谣言,诋毁对手

采用虚假宣传、金钱拉拢学生等手段已属不正当竞争了,而散布谣言,诋毁竞争对手更是有违职业道德甚至违法了。如上文所举例子,造谣说某校名师都调走了,教师水平差,学校校风差,学生考得好是碰运气等。当这样的话出自学校领导、教师之口时,考生或家长即使不立刻相信,起码对原志愿产生了动摇。

四、挖人墙角,不择手段

高中招生的无序还表现在不择手段地挖人墙角,就是将已到别校报名的学生挖过来。一是不断地给学生或家长打电话,或亲自登门“劝降”,使用金钱和各项许诺,弄得家长和学生或心猿意马或不厌其烦,最后只好答应了事。二是劝降不成则采取恐吓手段,甚至威胁学生说,你就是读了某个学校也不能参加高考,我们已把你档案提走了,将来你还得来我们学校报考。

……

高中招生之乱象已经多年,它给学校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不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用金钱拉拢学生,用各种名利诱惑学生,这本身就是违背了正确的教育思想。身教重于言教,学校和教师的上述行为给了学生不好的示范,对学生以后的行为无疑会造成影响。这样做也与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不符。

第二、有悖于公平原则。在商业领域有《反不正当竞争法》,而高中招生中的种种乱象都属于不正当竞争。国家近年来一再倡导教育公平,要求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倡学生就近入学。在一些地方已实行了“划片招生”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增加了学校招生成本,扰乱了正常的招生计划。甲校用金钱收买学生,乙校再花更大的价钱争过来(花钱买学生,这也称得上时代一绝)。每到招生季节,学校派车到处“抓”学生,往返地“做工作”,旅差费,电话费开支猛增。本来学校按计划招足了学生,结果中途被别校“挖”走,现在高中实行省编学号,中途再补招又不可能,这样就扰乱了正常的招生计划。

第四、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学校间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在那里相互“掐架”,已成为市民们街谈巷议的笑料。目前的高中教育还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而高中又不像大学那样高额收费,再增加招生成本,使学校经费更加困难。花钱买高分学生,就必然会找“差生”补偿。这样势必造成对调剂生的收费偏高,导致社会对学校对教育的不满。

在高中招生大战中,农村学校,小城镇学校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因为从小学开始,优质生源就陆续流失,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县级以下高中,学生能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已属非常不易了。而城市“名校”本身就占尽了天时地利,在招生中无疑是强势的一方。如果遵循学生个人意愿也叫人无话可说,但如果采用非正当的竞争手段争夺生源简直就不给小地方的学校生存空间!

如果学校招生状况不好,首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最该做的是苦练内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来吸引优秀学生,而不是动歪心思。

面对当前高中招生中的种种乱象,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对此熟视无睹。如果相关领导不是支持怂恿这种行为的话,起码是管理失职、行政不作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