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实名推荐制”不过是一场“圈生运动”
(2009-11-20 18:11:16)
标签:
教育 |
分类: 德先生说教育 |
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招生工作在反对声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今天被推荐的学生名单已经出炉。看今天中午的新闻,他们说,据调查,70%的人赞成这一做法。他们都调查了什么人?这个统计数字可信吗?要是他们说有80%的人赞同,普通人也无法核实呀!不过以70%赞同的比例最好,符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说60%比例太小,有点“险胜”的味道;说80%、90%可能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其实就是说100%也无所谓,因为中国人已习惯了“被代表”。
人们所担忧的推荐中的“关系户”还未见报道,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官员的道德水准提高了——在媒体的热炒中、在众目睽睽之下弄虚作假,不是太愚蠢了吗?不过从这一点上倒可以看出监督的重要性,规则提升道德,全方位的关注和监督是反腐的良药。
不过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首批推荐生全是校园里的“牛人”,如武汉二中的宋轶凡常考第一且能唱会跳;华师一附中的三位推荐生被称为“华一三雄”。估计全国其它有资格推荐的中学也一样。“既然要公示,哪个校长敢推荐不优秀的呢?”一位教育界人士坦言。这样的学生就是正常参加高考凭本人实力也完全能够考取北大,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但是,对北大来说就不算多此一举了——我先把你们网罗到自己的麾下,清华、人大、中科大、上海交大等以及香港的大学就抢不到了。北大今年这样做,我想清华等名校是不甘落后的,他们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北大把优秀的生源圈走,明年或后年他们也一定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大学如武大、华科大这一类的大学也一定会如鳄鱼夺食一般,来一场惨烈的生源大战!重点大学都通过这种办法把优秀生源圈走了,普通大学怎么办?德先生担心:这样的制度到底能走多远?
实行推荐制,你的初衷,或者说你打的幌子是改革当前“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制度,避免像钱钟书、吴晗那样的偏才怪才成为“漏网之鱼”。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哪个中学推荐偏才怪才,也没有哪个校长敢推荐偏才怪才,仍然是考试成绩占第一位,只不过穿新鞋走老路,不仅不会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本质,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因为按原来的模式,中小城市的学生还有考取北大的可能,而现在实行了推荐制,其它广大中学要凭成绩考取北大就更难了。有推荐资格的几所高中在中考招生中将更有优势了,其他高中特别是农村高中,生源将越来越差,这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择校,学生被迫择校!北大的这一做法必将影响到中学甚至小学。
名义上是改革,本质上是“圈生”,实际效果是制造更大的教育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