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质疑“财务一支笔”

(2009-02-03 22:25:04)
标签:

杂谈

分类: 德先生评时事

曾几何时,中国各大小单位都实行了“财务一支笔”。

所谓“财务一支笔”即某单位的各项开支、审批必须由某一个领导也只能由这个领导签字批准。这个“一支笔”先前是单位的“一把手”掌握,现在为避嫌大多改为“二把手”或“三把手”掌握了,即所谓分管财务的领导。

这种在中国当今风行的做法据说最初是作为先进经验介绍的,目的是为了把好财务关,提高办事效率,避免多头管理扯皮拉筋。至今这种做法也未经过任何立法,也没通过正式发文。这并不是一种“成文法”,而是一种“习惯法”。但现在各单位都热衷于这么做,也没有谁想改变它。

德先生今天要对它来一番质疑。

首先,“一支笔”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它体现的是领导的权力,而不是一个制度环节。能否把好财务关,要看这支笔掌握在谁的手里。如果掌握在包公手里,那的确是能够把好关,是一支为民造福的笔。但如果这支笔掌握在和珅手里,那不是搞腐败更便利了吗?

现在的事实是,掌握这支笔的不是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资源”在中国目前太稀缺,而更多是成克杰、王怀忠、马德……成克杰把工程批给了情妇,于飞将土地批给了“千金”……既然握有这支宝笔,那就得体现它的价值,主人可不是轻易下笔的。谁握有这支笔谁就像金角大王握有宝葫芦,喊什么有什么——“一支笔”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钱权交易。石家庄市建委副主任李山林在任时,掌控了全市城建配套费的审批权,他见着熟人就拍胸脯吹嘘:“我现在管城建配套费审批了,你们有基建活就告诉我啊,我给你免配套费!”他常常大笔一挥,国家数十万、数百万的资金便流失了。

一支笔的随意性太大,尽管责任分明,但事后再来处理,即使把责任人枪毙了也于事无补——国家损失无法挽回了。

说“一支笔”带来高效率也不尽然,普通员工因公出差要报一张单据麻烦着哩!——科室头头签字,主管领导签字,分管财务的领导签字,财务人员签字,“一把手”签字……弄得你楼上楼下跑,找了这个找那个,今天这个出差了,明天那个开会去了,财务人员嫌你外行,要你撕了重粘,领导把你的条据拿来左看右瞧、问这问那,那不信任的目光……看你还出差不?“一支笔”此时又变成了“多支笔”。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几支笔,只要是人治,一支笔与多支笔是一回事。对“一把手”来说,不握有这支笔更洒脱,无论谁管财务总是在“一把手”领导之下。我倒是希望领导们的开支能够“低效率”,多些“扯皮拉筋”才好。

德先生不懂财经,也没出国考查,不知国外的财务管理办法如何,他们是否也实行“财务一支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